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医院 > 心肺预防与康复中国心血管疾病康复二级 >
心肺预防与康复中国心血管疾病康复二级
心肺预防与康复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主要围绕“安全性”和“有效性”展开,其中安全包含“心脏安全”和“运动安全”。
1运动前充分评估与危险分层
「低危组」
符合以下所有指标时为低危组患者:
运动负荷试验指标:运动中及运动后,无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无典型的心绞痛或其他主观症状(气促、头晕等);心血管反应性正常(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减,心率和收缩压适当升高和降低);运动功能储备≥7.0METs。
非运动负荷试验指标:静息LVEF≥50%;心肌梗死后血运重建过程顺利,无并发症;静息时无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无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后或血运重建后,无心肌缺血表现;血运重建(AMI溶栓、PCI或CABG术)后血管顺利再通,且无并发症;无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中危组」
符合以下指标中的一项或多项时为中危组患者:
运动负荷试验指标:运动至中高强度时(≥5.0METs)或恢复期出现心绞痛、气促、头晕等症状,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T段压低<2mm);运动耐量5~7METs。
非运动负荷试验指标:静息LVEF:40%~49%。
「高危组」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指标即为高危组患者。
运动性指标:低水平运动(5METs)或者恢复期出现心绞痛或气促、头晕等症状;运动中或恢复期出现重度心肌缺血(ST段压低≥2mm);运动中出现血液动力学异常(如在高负荷运动时,收缩压不升反降)或运动恢复期出现显著的运动后低血压。
非运动性指标:静息LVEF40%;有心脏骤停或猝死病史;静息时出现复杂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复杂或血运重建不顺利;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或血运重建后,遗留心肌缺血的症状或体征;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2注意运动三部曲
热身期、运动期和放松期
3运动过程中严密观察
有心电监护指征的,如高危患者、中危患者运动初期,一定在监护下运动,同时监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严格把握患者的运动强度及运动量,避免竞技性运动。运动中多询问、多观察,识别可能的危险信号。如有胸痛、头昏、气短、恶心呕吐等症状立即停止运动,一旦患者出现不适能正确判断并及时处理(备急救药品,抢救设备)。另外,应在患者感觉良好时进行运动,如果患者睡眠不佳、或有发热等症状,应暂停运动治疗。
4避免运动损伤
提供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着运动装、运动鞋,必要时使用护具,重视热身和放松运动,指导患者规范使用运动器材。选择相对安全的运动器材及运动方式,如弹力带抗阻运动、徒手健身操等。
5循序渐进,逐渐增量
定期或根据患者运动时的反馈适时再评估,并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或训练强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