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医院 > 高度警惕30岁以上中青年发生急性心梗危 >
高度警惕30岁以上中青年发生急性心梗危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年轻化已经成了一个趋势,临床上常见不少30-50多岁看似身体健康的中青年男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他们可能平时并胸闷胸痛的症状,常规体检心电图也没有异常,但平时无症状并不代表健康。这类中青年患者大多有长期吸烟、高脂和高热量饮食、精神压力大等,这些都促使血管提前老化,甚至心脏血管内早早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时可能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心脏血管狭窄的问题也不严重,但血管里的斑块却比老年人的更不稳定,一旦斑块破裂,就容易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而一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率会比老年人高很多。这是因为年轻人发病前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的基础病变较轻,心脏未能建立血管间的侧支循环,没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也就是说,年轻人一旦出现血管完全闭塞,血流中断,心肌梗死的面积会更大,极易导致严重并发症,来不及救治。另外,中青年对自身健康不够重视,一部分患者即使突发胸闷胸痛仍未引起重视,没想到这会是急性心肌梗死而立即就医,而认为只是劳累了,忍忍就过去了,导致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错过了第一时间就医开通堵塞血管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心肌梗死急性期猝死的发生或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
35-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
“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如今心脑血管疾病也越来越多地‘青睐’年轻人。”广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介绍,我国45岁以下人群的卒中发病率是7~15//年,不仅有出血脑卒中,也有缺血脑卒中。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国内一项针对例的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显示,18~45岁青年卒中占卒中住院人数的9.77%,缺血性卒中为63.6%,男女比例为2.63:1。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监测信息平台显示,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步上升,特别是30-50岁人群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
支招:关键是控制三种疾病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必须要控制好三种疾病,一是高血压,二是高血脂,三是糖尿病。
1.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个隐蔽的杀手,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建议成年人看病时,都应该测量一下血压。医院就诊,成年人也应经常测量血压,一般至少每年需测量一次。老年人不要一看舒张压比较低,就以为没事,这是因为老年人动脉发生了硬化,血管缺乏弹性,舒张压才表现得比较低,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老年人的血压一定要看收缩压,即上压。
2.高血脂
高血脂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高血脂相当于血管里的锈。”原理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导致血管壁上形成斑块,使得血管硬化变窄,血管壁上的斑块破裂,会引起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结果就是导致心脏血管栓塞、冠心病、脑血管栓塞、中风。“总胆固醇5.72、甘油三酯1.70、高密度脂蛋白0.90、低密度脂蛋白3.64,都属于血脂异常的水平范畴。”专家建议,成年人一定要定期复查血脂,并注意生活方式的“治疗”。比如,限制高热量食物,增加体育锻炼。高甘油三酯的患者,还应适当控制主食,主要是淀粉类食物,每餐只吃八分饱即可。
3.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需要注意的是,典型糖尿病表现主要是“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部分病人以酮症酸中毒或昏迷的形式发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任何明显不适感觉,是在体检时发现的。”诊断糖尿病主要看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两个指标。当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随机血糖11.1mmol/L时即为糖尿病。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控制,可引起心脑血管、糖尿病肾病、白内障等并发症。因此,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当发现糖尿病时,不必马上进行药物治疗,可以先通过控制饮食、体育锻炼的方式进行控制,如果2~3个月后,血糖控制仍不佳,应使用药物治疗。”
预防心梗、猝死六项注意
1、合理膳食
很多人发现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就去吃药、买保健品,其实这是治标,我们更要治本,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平衡膳食,这样既省钱又健康。
2、减肥减重
超重和肥胖的人常伴有高血脂,特别是BMI指数大于28的人士几乎都患有高血脂。肥胖人士运动时同样要注意适量运动。少吃甜食高油食物。
3、注意减压心情乐观
过于激动也能诱发冠心病突然发作,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平时要注意不宜过于激动,例如过喜、过怒、过悲等。
4、适量运动
长期坚持每天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消耗脂肪、降低血脂浓度,并且还能增加胰岛素敏感度。提倡适量运动,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特别要注意,如果运动时发生胸口不适症状,一定要休息,如果不适加重,要立即就医。
5、戒烟限酒
至于酒精的摄入:男性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为佳。例如50度白酒男性饮用不宜超过50g,女性饮用不宜超过30g;又如10度的葡萄酒男性饮用不宜超过g,女性饮用不宜超过g。
6、重视体检
最少每年体检一次,并且对偏离指标的调整要重视。
给血管洗个澡必须用它;
纳豆酵素中富含高活性的纳豆激酶,能够快速安全溶解血栓。对普通人群,亚健康人群,高血压、高血脂、脑血栓、脑梗塞、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风康复患者等有很好的效果,并且无任何副作用,可以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什么是血栓
血栓是一种血凝块,在血管破裂时会生成并黏在血管壁上,塞住血管破裂处以避免继续出血。但是,血栓的不当形成也是导致心、脑及外周血管病变的关键因子,是瘫痪猝死的直接原因。与血栓有关的疾病有高血压、心肌梗塞、视网膜中心静脉堵塞、脑梗塞、中风、肩颈酸痛、肺栓塞、静脉曲张及循环系统有关的疾病等。
血栓溶解剂
身体会产生许多种类的酵素用以制造血凝块,但却只有一种主要的酵素:纤维蛋白分解酵素(plasmin),能够将血栓裂解并将其溶解。可溶解血栓并将血管重新打开之药物为纤维蛋白溶解剂,亦可称之为血栓溶解剂、凝块破坏剂或凝块溶解药。血栓溶解剂可用来治疗心脏病发作、中风、深层静脉栓塞、肺栓塞、以及周围动脉或内导管闭锁。惯常使用之西药血栓溶解剂为reteplase(r-PAorRetavase)、alteplase(t-PAorActivase)、urokinase(Abbokinase)、以及streptokinase,以上西药皆为注射剂。
纳豆激酶的作用机制
纳豆激酶的特性与人体纤维蛋白分解酵素非常相似,且可调节更多血栓分解的途径,并可以口服方式服用。根据奥勒冈州,波特兰市之自然医学中心MartinMilner医师所做的纳豆激酶试验,发现纳豆激酶可利用以下三种不同的生化途径来提高人体自然对抗血栓凝块的能力。
可直接分解纤维蛋白(fibrin)
间接帮助内生性尿激酶前驱物转化为尿激酶(urokinase),进一步产生纤维蛋白溶酶原
以及帮助提高组织中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的活性(t-PAactivity),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提高溶解纤维蛋白的效用
纳豆激酶对于血压之调节
年日本Miyazaki医药学院和Kurashiki大学进行了纳豆激酶对高血压功效之动物与人体试验。动物试验方面:在公Wister鼠腹膜注射萃取物(相当于25mg纳豆食品)后,平均而言,两小时内收缩压可降低12.7%。人体试验方面:相同的纳豆萃取物用于高血压病患,连续四天口服纳豆萃取物(相当于g纳豆食品),超过五分之四的志愿者,其收缩压从.8±20.5mmHg降至.8±12.6mmHg。舒张压可从.0±11.4mmHg降至91.2±6.6mmHg,平均而言,收缩压可降低约10.9%,而舒张压可将低9.7%。
金之纳纳豆片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金之纳经过日本纳豆激酶协会的严格检测认证,主原料纳豆激酶,并经过溶血栓、抗血凝、降血压等多项重大临床试验验证,确保纳豆激酶活性大于0FU/粒的基础上,特别添加日本本土茶多酚,是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最新推出的激酶活性最高、成分更科学、功效更全面的现代新高科技片剂型产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