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医院 > 长期口服避孕药情绪波动运动少,都是诱 >
长期口服避孕药情绪波动运动少,都是诱
最近就有同事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心脏病,老是会出现心慌、心悸,又不敢乱用药,后来经过就医诊治,确诊为心肌缺血,而不是心脏病。
其实很多种疾病伴随出现的症状会有类似,就会出现混淆或者误判。因此,每个人的体质、病状不同,出现异常还是要尽快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才好对症下药!
01什么是心肌缺血?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大问题所以会忽略很多小毛病,其实很多时候正是小毛病才会慢慢恶化病变的。
据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中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经达到3.3亿,全国每5例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是死于心血管病,而其中心血管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由心肌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警惕心肌缺血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心肌缺血,简单理解就是心脏的动脉血管中积累了血管垃圾,形成我们所说的斑块。斑块严重到心血管变狭窄,超过70%以上,原本心血管管腔是通畅的,有%的血流是可以通过的,到达心脏供血。但现在出现斑块堆积,造成70%的狭窄,就只剩下了30%的血流可以通过,来继续完成心脏供血;如果是狭窄到80%,剩下20%给心脏心肌供血;狭窄90%,那么就只剩下10%给心脏心肌供血了,这时候就容易发生心肌缺血。
因此,心肌缺血是指心血管狭窄,造成血管不能把足够的血液供给给心脏心肌,而心肌缺血的本质就是心血管狭窄。
心肌缺血曾经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现在20-30岁的大部分年轻人也会出现心肌缺血,一定要引起重视。
02快自查:出现这6个症状就可能判断心肌缺血了!
一旦心肌缺血发生,下一步就会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室速室颤,这就相当于心脏停止跳动。
如果患者及时住院治疗,医生又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心肺复苏,这时候的患者可能是有95%~99%的概率能生存下来的。但如果心脏停跳发生在家里,就往往会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期!如果心脏突然骤停,在大脑没有受损的情况下,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因此,发生在家里,就算第一时间叫救护车也是来不及的。
所以,对于已经开始深夜感到胸痛或轻微冠心病的人,一定要引起警惕!
那么,患有心肌缺血的患者都有哪些症状呢?如何判断?下面这些症状可以自查:
1.体力活动会发生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就能缓解,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症状;
2.发生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气急、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
3.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视时出现心悸、胸痛;
4.少数心肌缺血患者也会表现为视力减退、睁眼障碍、牙痛、背痛、腹痛、腿疼、脚疼等;
5.劳动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会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6.睡眠枕头低时,也会感到胸闷憋气,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感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要立即坐起或站立才可缓解。
以上这些都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症状,当心肌缺血的面积达到10%以后,就需要立即住院,否则有生命危险。
关于心肌缺血的检测手段:
1、心电图:通过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判定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也是临床常见的无创辅助检查;
2、冠脉造影:这种检测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血管病变,也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案。
03心肌缺血有哪些诱发因素,日常要如何预防?
这些因素可直接诱发心肌缺血:
高血压。不管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极易诱发心肌缺血,高血压会引起冠状动脉硬化,影响心肌血液的回流;
高血脂肥胖。血脂升高是造成血栓的罪魁祸首,降低冠状动脉的通透性,使得氧气获取的能力变低,从而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糖尿病。高葡萄糖浓度会影响血管的耐受能力,影响心肌血管的通透性,不能正常地收缩和舒张;
口服避孕药。长期口服避孕药会引起血压、血脂升高,糖耐量出现异常,同时改变凝血机制,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吸烟。吸烟者患冠心病的机率比不吸烟者大70%以上,会导致肺部生理功能受损,会影响红细胞对氧气的利用。
情绪波动大,运动少。可情绪起伏不定,缺乏锻炼都会引起血管流通改变,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形成血管内血栓。
日常如何预防心肌缺血?
1.饮食方面
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可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黑木耳等蔬菜,日常喝些绿茶,茶中的茶碱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能有效帮助心肌缺血的治疗,茶叶中的维C,可以预防动脉硬化,但不能过浓。
2.改善生活方式
稳定情绪波动,避免大喜大悲,同时一定要健康作息,保证睡眠,不要熬夜;定时排便,不宜过度劳累;睡前尽量不要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影视;戒烟酒,避免过度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之后不能运动。
3.适当锻炼
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持适度锻炼,能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但运动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条件,要量力而行。
4.密切留意身体变化
对于已经被诊断出冠心病的患者,一定要密切留意自身状况,病情如果有变化要尽快就医。此外,对于冠心病、心脏病的高危人群,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
写在最后:
总之,了解心肌缺血和其典型、不典型症状的人能及时帮助发现自身或者周围人的病情,也尽可能地及时就医诊断。另外,患者一定要遵循医嘱,配合诊治,保持良好的健康管理习惯!
*本文原创自来帮忙队长科普号,图片来源于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