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医院 > 心肌缺血易导致猝死,保护心脏就用沙棘籽 >
心肌缺血易导致猝死,保护心脏就用沙棘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肌缺血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些20~30岁的年轻人也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
所谓的心肌缺血,简单地理解就是:心肌缺乏血液供应。但健康人在正常的环境中,一般是不会发生心肌缺血,因为冠状动脉会智能调节供血量,心肌需要的血多了,冠脉能自动增加供血量。比如,在剧烈运动时,冠脉就会发生扩张反应,供血量可增加至休息时的6-7倍;可是,冠脉的结构一旦发生改变,可能就不会胜任这份工作。这个结构变化,就是冠脉粥样硬化。而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
健康人的冠脉管腔像是刚投入使用的下水管路一样,管腔通畅,没有狭窄的地方。可是,日积月累的使用,管腔可能会有油污沉积,影响通水,重者可能是管腔完全堵塞。同样的道理,冠脉也是一样,因为年龄增加、吸烟、高血压等因素,能促进并导致冠脉粥样硬化,发生心肌供血不足。
冠脉轻度粥样硬化,一般情况下不会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管腔狭窄程度的增加,当达到狭窄率50%-75%时,在心跳过快、情绪激动后可能就会心肌缺血的症状—心绞痛。而一旦管腔完全堵塞,导致心肌供血的完全中断,就会出现临床上最为严重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可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很多,血压降低、主动脉供血减少、冠状动脉阻塞,可直接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心瓣膜病、血黏度变化、心肌本身病变也会使心脏供血减少。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
2.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高龄等。
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这些疾病来势凶猛,令人猝不及防,往往连抢救的时间都没有。这些疾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冠状动堵塞,心肌因缺血和缺氧而导致人的死亡。而引起冠状动脉堵塞的原因与人的血脂过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保护心脏为什么就选择沙棘?
沙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大约经历了两亿多年的沧桑岁月,比银杏(1亿年左右)木沙椤(1.8亿年左右)还古老。沙棘,别名醋柳果、大尔卜兴、酸刺等,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的果实。每克果肉含水分78克,蛋白质0.9克,脂肪2.3克,粗纤维0.6克,沙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大约经历了两亿多年的沧桑岁月,比银杏(1亿年左右)木沙椤(1.8亿年左右)还古老。
沙棘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止作用 从沙棘中提取的沙棘总黄酮和脂肪酸等可有效调节血压、血糖,直接清除超氧自由基,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过度聚集、改善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缺氧等病症有极好的防治作用。另外对改善心功能、缓解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也有很好的作用。
沙棘是一种富含维生素和总黄酮的植物,而且VB6,VC,VE及总黄酮均是防治心脏病的重要因素!其中沙棘黄酮占据重要地位!
每克沙棘果中类黄酮含量高达.4毫克,沙棘果实中类黄酮含量更高,每克中含有类黄酮.7毫克,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资料,其研究表明,沙棘黄酮在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肌细胞功能、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肥大、抗血栓形成,降血糖、提高免疫力、抗氧化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附图《沙棘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沙棘黄酮能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心肌细胞收缩力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并改善心肌细胞功能。
心外研究院专家对4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用沙棘类黄酮治疗后,有31例心绞痛消失,7例缓解,2例无效,有效率高达95%。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有效率85%,心绞痛消失时间最短3天,最长为78天,均优于传统药物。
沙棘中含的硒元素,被国内外医学界和营养学界称为“心脏的保护神”,它具有保护心脏维持心血管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硒能使酶的活性增高,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及时将有害自由基清除,保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预防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硒几乎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补硒可有效增强免疫力,加强身体对疾病的预防能力。
沙棘中的维生素B6是防止、减缓及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有力“武器”,维生素C是抗氧化“尖兵”。
高维生素B6和叶酸摄入量对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虽然它们各有单独的作用,但这种作用起到了共同参与体内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作用,从而对心血管疾病起到预防作用。
维生素E是心脏的“守卫神”等都是心脏的保护剂。医学专家又认识到维生素E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及其他并发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
沈莫凡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