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病因 > 篮球场上男子晕倒两名陌生女士跪地急救 >
篮球场上男子晕倒两名陌生女士跪地急救
7月15日晚,在东垣古城遗址公园篮球场上,一名30来岁的男子突然晕倒。与朋友在医院护士康晓岚闻讯跑向现场,同先一步赶到的一位蓝衣女士轮流对晕倒男子进行心肺复苏。“我是护士,不要着急……”康晓岚一边进行心肺复苏,一边安慰家属。倒地男子从起初的颈动脉波动消失,到来时有了微弱颈动脉波动,两位女士的努力赢得人们一片赞声。
篮球场有人晕倒白衣天使跪地施救
7月15日,正值周末,当天21时左右,医院护士康晓岚带着孩子在东垣古城遗址公园足球场内玩耍。突然同在附近的朋友给她打来“快来,篮球场有人晕倒啦!”
康晓岚第一时间跑向篮球场。千钧一发之际,她脑海闪过各种突发晕厥等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场景。
从足球场到篮球场直线距离不远,可要绕到篮球场入口,距离可不近。康晓岚一路紧跑,赶到现场,只见一名身着篮球运动服的年轻男子倒在地上昏迷不醒,旁边有一名穿蓝衣服的女士正在为他进行心肺复苏。
出于医务工作者的本能,康晓岚急忙蹲下,迅速评估昏迷男子生命体征,触摸男子颈动脉,发现已经没有跳动,脸色发青。救治经验丰富的康晓岚根据昏迷男子的状态猜测,对方可能是心跳骤停导致的昏迷。在确认了患者情况后,康晓岚临危不乱,对一旁正在施救的女士说:“您好,我是护士,我来帮您吧……”
康晓岚(中)和蓝衣女士抢救晕倒男子。(视频截图)
随后她与那名穿蓝衣服的女士合作抢救,交替跪地为倒地的男子进行心肺复苏。现场,除了两位热心女士,为防止晕倒男子咬到舌头,有路人拿出扇子,放到对方嘴中防止咬伤,旁边有人拨打了急救电话。十几分钟后,经过几轮心肺复苏,病人终于有了微弱呼吸,但依然没有意识,两人继续抢救,直至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康晓岚将患者的抢救情况告知急救人员,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
康晓岚(中)和蓝衣女士轮流跪地为男子进行心肺复苏。(视频截图)
初步判断晕倒男子为心源性猝死
急救人员赶到后,根据患者医院救治。医院,康晓岚和蓝衣女士悄然离去。
7月16日晚,有路人将当晚救人一幕的视频发到网上,立刻引起众多网友点赞。其中,康晓岚被人认出。7月17日8时,记者赶到医院建华院区时,刚刚值完夜班的康晓岚正准备回家。
康晓岚,女,36岁,石家庄医院神经内三科的护士,主管护师,从业14年。曾荣获年度医院“刘琼芳式好护士”称号。“我只是做了一名医务工作者都会做的事,跟我一起现场跪地为他做心肺复苏的女士很专业,应该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只是现场没顾上问她的名字和单位。”康晓岚说。
据康晓岚介绍,当时昏迷男子有熟人在身边。“我问了,对方说打球晕倒的男子30岁出头,平时身体挺好,也没什么基础疾病,急救人员赶到后初步判断为心源性猝死。”康晓岚说。
猝死,一个听起来有些恐惧的词,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近年来,包括快递员、互联网人士等,甚至医护人员,各行各业猝死的事件层出不穷。
石家庄医院急诊医学科、急诊重症医学科大主任何志红介绍,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尤以季节交替时明显增多,但以前多发于中老年人,一般患病年龄在60岁左右,年轻的也多在50岁以上,但近年来40多岁的人增多,最小的年龄只有20岁。
工作中的康晓岚(左)。
夏天运动量大易发生心肌缺血导致心脏骤停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即所有生物学功能的不可逆性停止。不管有无心脏病均可发生,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属非外伤性自然死亡,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
何志红表示,心源性猝死年轻化与现在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熬夜、疲劳、长时间工作比较常见,在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和紧张的精神压力下,加上不够重视健康检查,一些年轻人可能心脏已经出现病变却不自知,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仍在继续。心脏持续加力工作,终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
何志红提醒广大市民,夏季到来,更要警惕这类病情的发生。“夏季气温高,我们的血管处在扩张状态,容易出现低血压引起的心脏灌注不良,进而导致心脏突发事件。而且夏天容易出汗,血液粘稠度高,更容易引发心梗,所以要注意多补充水分。”何志红医生说,更重要的是夏天很多年轻人喜欢运动,特别要提醒那些运动时间比较长,运动量比较大的市民,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心肌缺血,运动中导致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是最有效的救治方法
据了解,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而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的最有效办法。何志红说,发生猝死后的4-5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期——通过心肺复苏,可以让心脏被动地跳动,为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
而做心肺复苏之前,一定要判断反应和呼吸,给一个明显有呼吸的人做心肺复苏是绝对不允许的。患者在发生猝死之前会出现胸闷、胸痛、嗓子憋闷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几分钟内就缓解了。何志红提醒道:此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医院就诊。心源性猝死十分凶险,下一次发作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
何志红说,大家应克服不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适度锻炼;针对心脏有问题的,应该定期复查、按时服药,同样也要注意生活习惯。特别是年轻人,不要总觉得自己身体好没问题,偶尔出现的一些不舒服扛过去就不再理会。
一般来说,30岁以上的人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要讲究有张有弛,要适当的休息、放松。体育活动要适当,一开始运动量不要太剧烈,循序渐进,夏季运动要适量。
猝死有前兆请注意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何志红表示,猝死的发生往往特别突然,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在发生猝死前,我们的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通常会有如下表现:1.心动过速;2.大量出汗;3.过度劳累;4.有基础疾病。
据年4月发表在《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上的研究,猝死中有症状体征的人,常表现为呕吐、呼吸困难、胸闷出汗、头晕、胸痛、腹痛、抽搐、头痛、心悸、咳嗽、意识障碍等。
抢抓“黄金时间”猝死难自救却可以被救
猝死,就像一个隐形的杀手,一旦出手防不胜防。对于猝死,人们能做的就是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等必要的急救技能,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
虽然猝死很难自救,但却可以被救。采访中何志红医生表示,如果身边有人倒地,或者是意识丧失,呼之不应,脉搏又摸不到,应尽快对他进行胸外按压,并呼叫急救车。同时,要抢抓急救“黄金时间”,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面对突然昏倒的人,极易出现心跳骤停,而黄金抢救时间就是4分钟到6分钟以内。”何志红说。
如何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抢救,步骤如下:
1.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并向周围人紧急呼救;
2.评估四周环境安全后,将患者置于平坦位置,徒手心肺复苏,先胸外心脏按压30次,频率~次/分,按压深度5厘米-6厘米;
3.接着清除病人口腔鼻腔分泌物、异物、取出活动假牙,仰头抬颌,畅通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每次吹气1秒钟以上,看到胸廓起伏即为有效。然后继续依照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抢救,5轮(约2分钟)判断复苏效果。直到复苏成功或者急救人员到来接替抢救;
4.若患者出现室颤,要尽早实施电除颤。
文/图燕赵晚报融媒体首席记者南开宇李惺实习生刘旭阳刘蜀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