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预防 > 告别ldquo金属心rdquo >
告别ldquo金属心rdquo
支架植入体内2到3年后可完全降解消失,还能恢复血管功能与弹性。近日,大医二院心脏重症病区(CCU)赵昕主医院首例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为患者开通了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使血管由“再通”变为“再造”,有效抑制支架内膜增生,极大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和再次介入手术的发生。
67岁的患者近1年来反复出现活动时胸痛,医院做了冠状动脉CT,提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当地医生建议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始终对于植入金属支架有诸多顾虑,经多方查询,慕名来到大医二院赵昕主任门诊处咨询。赵昕主任详细分析了患者的检查报告,认为其冠状动脉严重狭窄,需要植入支架开通血管,否则还会出现心绞痛的症状,且长期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衰。“在身体里植入支架,感觉一辈子都携带着异物,就特别排斥。”患者再三表示确实无法接受植入金属支架。赵昕主任仔细评估,提出采用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方法来为患者进行介入手术。
“支架完全降解被吸收,血管会不会重新变狭窄?”面对家属的疑惑,赵昕主任解释,可吸收支架可以像金属支架一样对血管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血管急性回缩和内膜过度增生而引起的再次狭窄。可吸收支架植入3个月内,会释放出抑制内膜增生的药物。植入1年之后,可吸收支架会开始大幅降解,但此时的血管通过自身修复,已经能维持血管管腔大小,不再需要支架提供机械支撑了。通常情况下,植入3年后,可吸收支架会完全降解并被人体吸收,此时的血管结构和功能也会恢复到自然状态。经过赵主任耐心、详细的解答,并沟通手术方案之后,患者表示信任医生并接受治疗方案。
术中,赵昕主任采用了新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该支架由中科院葛均波院士历经十五年研制。手术过程严格执行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规范化PSP操作,术后根据影像学检查精准评估,显示支架扩张贴壁良好,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恢复正常,手术非常成功。该支架将逐渐自行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完全被组织吸收,不留任何支架异物在血管内,血管结构以及功能也将恢复至最自然的原始状态,真正由“血管再通”变为“血管再造”。
支架植入前后对比
“凭借可降解吸收的独特优势,生物可吸收支架材料已经成为国际心脏支架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赵昕主任介绍,也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适用可降解支架,对于冠状动脉迂曲病变、钙化病变、长病变,以及累及分支的病变,不适合植入可降解支架,因此,能不能植入此类支架,还应由医生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医院这项令人惊叹的技术被成功应用于临床,不仅让符合可吸收支架适应症的冠心病患者告别终身“金属心”,也标志着大医二院支架介入技术已经进入“可降解时代”。
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有哪些优势??
生物可吸收支架是以高分子聚合材料制成的,它与传统金属支架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降解,不会永久地破坏血管功能,血管的弹性在支架降解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体内不遗留其他成分,避免众多患者的异物担忧。此外,由于生物吸收支架不含金属材料,不影响患者进行CT、MRI等检查,被誉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变革。同时,可吸收支架还有减少抗凝药物服用时间、不良反应少、心绞痛发生率低以及血管再堵塞可重复放置支架等优点。
供稿:心内五科
编辑:姜晨
审核:郭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