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心肌三项在AMI早期筛查中的大作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严重的冠心病,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是能否在早期快速并且准确地做出诊断,缩短发病至冠状血流恢复时间[1]。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酶学检查,但是有20%左右患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并且早期心电图无明显改变[2]。此时,就需要心肌损伤特异性标志物来辅助对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有研究[3]显示CK-MB、CK、MYO、cTnl质量水平是检测人类是否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

心脏疾病的发展过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标准(1、2和3型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损伤伴有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且检测到cTn值上升和(或)下降至少有一次数值超过正常值,且至少有以下一项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4]:

心肌缺血症状新发生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进展出现病理性Q波影像学证据表明,与缺血一致的存活心肌丢失或局部室壁运动异常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发现冠状动脉血栓(不适用于2型或3型心肌梗死)注:尸检如发现梗死心肌的动脉中有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符合1型心肌梗死的标准。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无关的心肌氧供和需求之间不平衡的证据符合2型心肌梗死的标准。对于心脏猝死患者,如有证据提示存在心肌缺血症状和新发生缺血性心电图变化,未查cTn或cTn异常,符合3型心肌梗死的标准。

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中心肌损伤的疾病谱示意图

临床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三项)

目前,公认的早期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有CK-MB、MYO和cTnI

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MB在心肌中含量很高,几乎不存在其他组织,占心肌总CK的14%,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特异性最高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目前认为在心肌梗死的诊断中测定CK-MB的活性比做心电图更为可靠,曾被认为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肌炎的金指标。

CK-MB在心肌损伤中的灵敏度达到97.5%,特异性达%。正常情况下CK-MB/CK5%,一般认为血清CK-MB/CK≥6%是心肌损伤的指标。

2.肌红蛋白(MYO)

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是哺乳动物细胞储存和分配氧的蛋白质。正常人血清中肌红蛋白的含量极少,心肌或者骨骼肌损伤时血液中肌红蛋白水平升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和骨骼肌的损害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MYO与传统的心肌坏死指标不同的是主要表现在心肌缺血发作后5-10min血中浓度立即升高,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灌注后,血中升高的IMA浓度仍可持续2-4h,经过6-10h才恢复基础水平,不需要在发生心肌细胞不可逆损伤后才可检测。

在临床上一般用来做AMI早期诊断,AMI的筛查和AMI的监测。

3.肌钙蛋白I(cTnI)

肌钙蛋白I(cTnI)主要储存在心肌肌肉组织当中,正常情况下,血液当中几乎是测不到肌钙蛋白I的,肌钙蛋白是心肌肌肉组织的一种调节蛋白,主要作用是参与心肌的收缩。当发生心肌梗死的时候,心肌细胞坏死,肌钙蛋白溶解入血液当中,抽血就可以化验出肌钙蛋白的含量,肌钙蛋白含量越高,提示心肌坏死范围越大。

心肌损伤所致cTn升高的临床情况分类:心肌缺血直接所致心肌损伤与心肌缺血无关的心肌损害供需失衡相关心肌缺血损伤混杂或不明原因心肌损伤

cTnI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AMI,并对其预后估计和危险分层也有一定的帮助,有研究证实,cTnI在AMI症状出现后12h,对危险分层最为适宜。

心肌三项联合检测

在姚春红等[2]研究中显示联合检测cTnI、MYO、CK‐MB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项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达到.0%。因此在早期应同时检测cTnI、MYO、CK‐MB更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排除AMI,以提高诊断率,建议每隔2h测定一次,以免漏诊和误诊,特别对疑似AMI患者建议进行cTnI、MYO、CK‐MB联合检测[5],较单独测定更利于对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诊断,争取治疗时间,对AMI的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也要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习君,宋琼,陈长香,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43(11):—.

[2]姚春红,袁新初,邓建平,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3]程俊杰,王立君,习晓丽.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观察[J].贵州医药,,42(12):-

[4]心肌梗死的全球通用定义第四版()

[5]石书凡,周秀萍,杨长顺,等.联合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8(3):-.

编辑:Icey审核:Enoch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xkr.com/wadzz/1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