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列72室性早搏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

室性早搏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一例

陆传新,沈彬,林晓耘,蒋逸风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92岁,发作性心慌半天入院。

2014年3月18日晚间出现心慌,无明显胸痛、胸闷。

3月19日入院时仍感心慌。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史;

2014年1月门诊心电图: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Ⅲ导联呈QR型,aVF导联呈QR型,aVR导联ST段抬高0.02mV,V3~V6导联ST段压低0.02~0.05mV。

入院时查体:血压115/75mmHg,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92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有时呈二联律,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水肿。

心电图: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Ⅲ、aVF导联呈QR波,aVR导联ST段抬高0.02mV,V3~V6导联ST段压低0.05~0.15mV;室性早搏Ⅱ、Ⅲ、aVF导联呈RS型、ST段抬高0.15~0.2mV,Ⅰ、aVL、V2~V3导联ST段压低0.05~0.2mV。

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入院后查:B型钠尿肽前体II742ng/L;肌红蛋白206.8μg/L、肌钙蛋白I8.9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35.7μg/L。

临床诊断:

(1)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Killip3级;(2)高血压(极高危);

(3)2型糖尿病。患者拒绝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遂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心功能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3月21日复查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恢复正常;心电监护未再出现室性早搏。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aVR导联ST段抬高0.02mV,V3~V6导联ST段压低0.05~0.15mV。

2讨论

持续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的特征性动态改变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而对于不具备上述典型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及时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例为高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较差,缺乏典型的胸痛、胸闷症状,心电图窦性搏动显示的QRS波群缺乏急性心肌损伤的典型表现,故初诊时易忽略心肌梗死的诊断。

本例患者心慌,心电图则提示频发室性早搏。虽然室性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疾病以及运动、应激等,正常人群亦可以出现无病理意义的室性早搏,缺乏特异性。但是对于高龄患者,特别是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者,新发室性早搏常常提示心脑血管疾病加重,应深究其因,不容忽视。

心肌梗死时窦性搏动下传的QRS-T波能反映缺血引起的异常电活动。同样室性早搏时的QRS-T波群形态也可因心肌的病变而发生改变。个别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窦性心搏的心肌梗死图形可以不典型,但室性早搏可呈典型心肌梗死改变。有学者指出室性早搏诊断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表现是[1]:(1)当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呈主波向上时,可伴有初始的Q波,不论Q波的波幅如何,均提示心肌梗死;

(2)室性早搏的ST段抬高,ST段方向与早搏的QRS主波方向一致,ST段可弓背状或斜形抬高;

(3)室性早搏的T波变尖,双支对称。本例患者既往心电图显示III、avF有异常Q波,V3~V6导联ST段压低。入院时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各导联QRS-T形态与既往心电图相似,未见明显新发缺血引起的异常电活动;虽然室性早搏QRS-T不完全符合上述特点,但呈现明显ST段弓背向上抬高的心肌损伤变化,这一改变经心肌损伤标志物证实存在心肌梗死,有人认为可能与心肌缺血发生在心外膜下或仅有局灶性梗死有关[2],但也有报道室性早搏亦能揭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3]。因此,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仅室性早搏引起的心慌症状,应高度警惕发生心肌梗死,仔细阅读心电图,即使室性早搏QRS形态未见Q波,也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xkr.com/wadzz/1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