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治疗 >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访谈医院党委 >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访谈医院党委
中国文明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系列访谈节目《40人对话40年》
本期对话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党委书记、中医院党委书记李惠君
记者:李书记您好,说到改革开放,相信医院来说应该有特别的意义吧。
李惠君:年,当时原卫医院的名称,叫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和中医院。这个名字有两个特点:医院一体化的模式初步成型;二是预示着中医院正式成立。也许当时的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了40医院绝对不仅仅是治疗,还要有研究,实际上这40医院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记者:院所一体化。
李惠君:是的,院所一体化。我们第一任院长吴英恺院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病室。过去大家认为流行病就是传染病,但实际上现在看来流行病是一种疾病的流行趋势,比如说现在的心脏病就符合这种流行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当时设了这么一个流行病研究室,为未来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医院是在年建院的,那从年到年这一段时间又经历了哪些?
李惠君:医院的医院,年集体转业到地方成立了以心、胸、医院。当时人才都是从协和、部队来的一批非常优秀的医生,我们当年23位学科创始人基本都是建院初期的老专家。医院的学科创始人,应该说还是中国心血管领域的学科创始人,贡献非常大。中国第一例搭桥手术是年由郭家强院长完成的。还有中国生物瓣膜,还有很多很多医院的专家在中国首次完成的。
记者:我们之前听说过一个说法,从我们心血管学科建设这个方面来讲,阜外是从之前的“跟跑”发展到“并跑”,再到现在“领跑”的地位。您怎么看待“三个跑”的变化?
李惠君:自年以来,医院不断创新医疗技术,放眼世界奋起直追,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医院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这些都源于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自年以来,医院开展了在国际领先地位的复合手术技术,包括心脏移植、心室辅助装置、自制人工心脏等技术在内的晚期心脏病综合治疗,经皮左心室重建减容术,CT动态负荷心肌灌注新技术量化评价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用于急慢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引领国内心血管诊疗技术发展。
特别是在年,医院自主研发中国首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成功救治三例危重患者。该技术不但填补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应用人工心脏救治心力衰竭的领域迈出了跨时代的扎实一步,为广大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带来希望。
过去我们派专家出去学,很多技术、产品也是从国外引进的,现在我们每年向国际大会上进行的学术转播几百场,很多发达国家也派医生来我们这学,我们有了自己原创的技术、产品,越来越多的获得了国际同行的瞩目。
记者:去年医院又获得了一项新的荣誉,被评为了“全国文明单位”,您怎么看待这份荣誉?
李惠君:阜外的荣誉称号可以达到三位数或者四位数,但是“全国文明单位”是我们最看重的荣誉之一。这和医院的历史有关系,因为医院在历史上就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建设。医院党委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我们立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造了“三级学习体系”,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型党组织”建设,另外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记者:我觉得就像您所说的,我们是把党建工作和医疗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
李惠君:我们在门诊摆放的各种自助服务机,通过自助服务机可以挂号、预约、缴费,可以办一些过去要在窗口排队等待的事情,包括取片等等,目的就是方便患者、方便就医。可能好多老年人不太会用这个。
记者:对,那怎么办呢?
李惠君:去年我们在党团员中提出了“班前早到一小时”,鼓励大家参加门诊志愿服务,就为这些老年人服务。
记者:听说咱们曾经出了医术精湛、德才兼备的大医,您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两个故事。
李惠君:医院建院时间不长,60多年,但是在医院这个小院里头我们先后出了六位院士。第一位院士是吴英恺院长,他是我们第一任院长。医院,在建国以前,医院科主任里唯一的一个中国人就是吴院长。他经常对年轻人有一个提法,就是说一个人要讲精神,做事一定要认真。他有句话“我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做到底,不做好我誓不罢休、不放手”。近期又出现后续的二代人或者三代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我们的现任院长胡盛寿院士,他是工程院院士又是全国政协委员,但他最喜欢的称呼就是“胡大夫”,他常说“功夫在师外”。因为我们都是外科大夫,看他手术就像看一个艺术表演,他对药理、病理也非常精通,他的学生也是遍布全国各地。在这些大师的带领下才有了医院的今天。
记者:是。书记,这里有一个报道要向您求证一下。有一篇报道说,全国有60%以上的心血管专科的主任曾经在咱们医院进修或学习过。这个数据准确吗?
李惠君:应该说比这个数字还大。我们这几年,除了60%的主任在医院学习进修过以外,这是指心外科,我们还向外输送了一批人,我们一直坚持“大人才观”,是讲人才流动。
记者:人才流动?
李惠君:对。过去有句话叫“流水不腐”,通过人才流动把人才的工作做到极致,我们有出有入,这几年输送到外面的心脏专家有上百例,同时我们也有几十例专家从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引进来。这样做既盘活了人才的储备,医院或者整个国家的心脏专科水平。
记者:在采访您之前我们在网上做了一个小调查,一共有位网友参与调查,其中有57%的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