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体质量指数与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I

北京皮肤病医院医师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11221.html
尽管肥胖与各种疾病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联系,但据报道,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确诊患者死亡率增高之间的相关性存在矛盾结果。有研究发现,肥胖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结局更好。但这种现象从未在非心脏手术后的心肌损伤(MINS)患者中进行过评估。SHLee等对肥胖对MINS患者术后1年内和30天内全因死亡率的影响进行了观察,文章发表于年4月的AnesthesiaAnalgesia杂志。

方法:

研究人群本研究是一项观察性研究,使用来自三星医疗中心非心脏手术肌钙蛋白水平(SMC-TINCO)的注册数据,由例连续患者组成。符合条件的患者包括自年1月至年6月在韩国首尔三星医疗中心接受非心脏手术,在术前评估期间或术后30天内至少有1次测量cTNI的患者。MINS被定义为,在术后30天内cTn峰值高于99%参考上限值的患者。有非缺血性病因如脓毒症、肺栓塞、房颤、心律转复或慢性升高的患者被排除。根据术前BMI分为正常BMI、低BMI和高BMI组(高BMI定义为术前BMI≥25kg/m,低BMI为18.5kg/m,两者之间为正常BMI)。高BMI组中BMI≥30kg/m-2的患者被进一步划分为肥胖患者。研究目标主要研究目标为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次要目标为30天内的全因死亡率。术后1年和30天的死亡率被归类为心血管疾病性或非心血管疾病性。心血管性死亡被定义为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卒中或血管原因而致的死亡。非心血管性死亡的确认必须是毫无争议的,否则仍被认为是心血管性死亡。围术期管理和cTnI测量围术期管理遵循基于当前指南的机构协议。建议进行中或高风险手术或有至少一个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如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等,围术期应常规测定cTnI。在有轻微危险因素的患者中,cTn是由主治医师依据高龄或怀疑近期的缺血性疾病症状而酌情测量的。本研究中99%上限值为40ng·L-1。

研究结果:

患者特征在例患者中,排除了例年龄18岁的患者和例术后没有cTn测量的患者。在例成人术后cTn测量中,例患者的cTn水平正常,例患者表现为非缺血性原因引起的cTn升高,因此MINS的发生率为16.0%(例中的例)。最后,根据BMI确定例成人患者的分组:正常组例(57.6%),低BMI组例(7.5%),高BMI组例(34.8%)。经血管造影鉴定的I型心肌梗死发生率正常组为2.3%(例中的75例),低BMI组为1.2%(例中的5例),高BMI组为10.3%(例中的例)。高BMI组倾向于年轻患者,表现出更高的男性比例,先前的冠状动脉疾病,手术前其他心血管药物的处方,以及较低的急诊手术和全麻比例。临床研究结果在例患者中,术后第一年的死亡率为19.2%(人中的人)。经过IPTW(逆处理概率加权)调整后,高BMI组1年的死亡率低于正常组(14.8%vs20.9%;HR:0.75;95%CI,0.66-0.85;P.)和低BMI组(14.8%vs25.6%;HR:0.56;95%CI,0.48-0.66;P.)(表3)。但术后30天的死亡率未见显著差异。无论是心血管疾病死亡还是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高BMI组术后第一年死亡率明显低于正常BMI组(心血管疾病死亡:3.8%vs5.7%;HR:0.71;95%CI,0.53-0.96;P=0.01,非心血管疾病死亡:11.0%vs15.2;HR:0.76;95%CI,0.64-0.91;P.)。高BMI组术后第一年死亡率也明显低于低BMI组(心血管疾病死亡:3.8%vs8.5%;HR:0.48;95%CI,0.33-0.70;P.;非心血管疾病死亡:11.0%vs17.2;HR:0.60;95%CI,0.47-0.76;P.)表33组患者的死亡率随访1年的生存曲线如图2所示。图2Kaplan-Meier曲线显示1年生存率A)总死亡B)心血管死亡C)非心血管死亡。CI,置信区间;HR,危险比。研究者还将高BMI组进一步分为超重和肥胖患者,后者定义为BMI≥30kg/m。肥胖患者的死亡率数值要低于超重患者,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根据BMI,手术后第一年死亡率的HR变化如图3所示。图3根据BMI,1年内死亡率的HRs平滑图。BMI表示体重指数。CI,置信区间;HR,危险比。

结论:

高BMI可能与MINS后死亡率降低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支持此结论。

麻海新知的述评:

近十年来,非心脏手术后的心肌损伤(MINS)一直是围术期医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xkr.com/wadwh/15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