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医院 >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体外反搏疗法 >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体外反搏疗法
初步研究证实,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已知和未知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90年代ACIP研究发现,心肌血运重建术在减少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血管(CV)事件方面可能优于药物治疗。ACIP也证明,缺血发作减少,心血管事件率也相应减少。然而,最近的COURAGE试验发现,在最佳药物治疗和最佳药物治疗加经皮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当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相似的。因此,当前看来,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在抑制症状性缺血和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效果相当。COURAGE和STICH试验没有评估治疗后的AECG无症状缺血证据,因此,尚不清楚经过目前的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否还持续。因此,尽管经过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可能继续存在,仍可能预示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另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心脏失神经支配和冠脉移植血管病变的心脏移植患者中,出现的频率更高,改善在这一人群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对于经最佳药物治疗后仍持续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研究新的治疗策略,如雷诺嗪或选择性血运重建(例如,据血流储备分数)的效果很有必要。
体外反搏被认为是一个安全、有效、成本低的无创性治疗手段。体外反搏治疗被证明有更广泛的临床获益人群,其中包括严重三支病变,糖尿病,严重左室功能不全,老人,缺血心肌病,非缺血性心肌病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患者。体外反搏治疗采用心电感应,在舒张期快速连续地对下肢进行挤压,随后在收缩期瞬时减压。通过增加舒张压和逆行灌流,改善心肌灌注,降低收缩压减轻了心脏负荷和对氧气的需求。其综合血流动力学效应被认为优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由于体外反搏产生与IABP类似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体外反搏的早期应用主要集中于救治心血管急症,如心源性休克和心肌梗死。然而,自从体外反搏新的连续气动袖口设计,体外反搏在美国和欧洲已被广泛用于顽固性心绞痛的病人。体外反搏治疗在许多临床试验中显示始终如一的改善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硝酸盐使用,增加运动耐量,伴随良好的社会心理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延长运动诱发ST段压低的时间和促进心肌缺血的恢复。鉴于体外反搏有此良好效应,从理论上讲,对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应该也是安全有效的,国外采用体外反搏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文献鲜见报道。为此,国内不少同行进行过研究,评价了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体外反搏疗法能有效地减少SMI的发生次数,并缩短SMI持续时间。反搏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亦有明显差异。患者耐受良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认为体外反搏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安全、有效。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摘自增强型体外反搏——理论与实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