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谨防心梗脑中风

随着立冬的来临,漫长的冬季已经悄然开始,天气越来越冷,医院急诊科收治心肌梗塞、脑中风(脑血栓、脑出血)病人激增。面对寒冷您“居安思危”了吗?

年1月3日凌晨5时10分,著名功夫明星王群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年仅48岁,这是继在高秀敏46岁、侯耀文59岁因急性心肌梗塞而摔死之后的又一悲剧。

近年来,心脑血管类疾病开始垂青中青年人群,特别是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甚至以猝死、过劳死等突发的形式出现,让人措手不及,令人心痛不已。

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在这些心脑血管疾病背后,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万人,这意味着每1分钟就有6个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卫生部近10年的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类疾病一直是稳居最前列的疾病死亡原因,且每年的发病率、致死率有节节攀升的架势。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同时数据显示,冬季是所有心脑血管的高发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大约有50%是冬季收治的。

为什么冬季心脑血管发病率明显增高?心脑血管疾病专家指出有以下几点原因:

1,身体在低温状态下,外围的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而且心脏负荷增加,增加脑溢血和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

2,由于寒冷,身体消耗能量以产生热量,心脏负荷加重,增加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

3,寒冷的时候,活动力减少,包括脑、心肌、内脏血液灌流因而减少;

4,冬季排汗减少,喝水也比较少。尤其老年人口渴的感觉差,水分摄取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血栓也更容易形成,增加脑梗塞和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

对血压正常或低压偶尔升高的人,冬天也不可掉以轻心。在临床上,正常血压者和偶尔发现舒张压超过毫米汞柱的轻型高血压者,发生中风的也并非鲜见。一般情况下,在严冬季节的血压要比三伏酷夏时高12/6毫米汞柱。冬天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0.6毫米汞柱。因此,无论是有高血压或血压正常的中老年人,都要注重控制好自己的血压。

冬季为何会引起血压上升呢?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体内生态环境会时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于各种刺激,也是生存所必需的。冬天,由于气温下降,特别是滴水成冰的三九天,肌体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在大脑中枢神经的调控下,会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和体液调节,冷剌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使心率加快,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增加,同时又使肾脏水钠潴留,钠增加交感神经的紧张度,促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皮肤血管受到寒冷会急剧收缩,虽说能减少热量的散发,却使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心梗先兆

1、胸闷、胸痛:临床研究发现,在心梗患者中,约有20%~60%的人在发病的几个月至数周内出现胸闷、胸痛、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或短暂失去意识等症状。

2、下牙痛:专家们认为,下牙痛或下颌疼痛有时是冠心病发作的奇特信号。50岁左右的人,特别是男性,出现服用止痛药不能缓解的下牙痛,口腔检查又无病者,应考虑是否患有冠心病,医院检查

3、角膜老年环:一些老年人的眼球角膜(俗称黑眼球)靠近巩膜(白眼球)的边缘部分有一圈灰白色或白色的浑浊环,宽约1~2毫米,医学上称之为角膜老年环,简称老年环。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老年环是老年人动脉硬化的信号,可作为临床诊断动脉硬化的体征之一。

4、耳垂皱褶: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罹患冠心病的人,耳垂上几乎都有一条皱褶。冠状动脉病变会累及全身小动脉,引起微循环障碍,耳垂作为末端部位,是一种既无软骨又无韧带的纤维蜂窝状组织,易受缺血缺氧的影响,产生局部收缩,导致皱褶出现。据报道大部分心肌缺血者均有此现象,较心电图的诊断更精确。

中风先兆

1、舌痛:老年人无明显原因的舌痛,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表明可能与血黏度升高有关。因此老年人若出现舌痛、麻木、活动不便,不仅应注意局部,更应进行全身检查,预防中风。

2,鼻出血:鼻出血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后1—6个月,约为50%的病人发生脑溢血。

3、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应及早去诊治。单眼突然发黑:一只眼睛突然发黑,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

4、哈欠不断:人在疲倦、睡眠不足等情况下打哈欠是正常的。在没有以上原因的情况下,哈欠连天,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日趋严重,血管内径越来越小,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

5、呛咳:据临床观察,有少数中风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喝水或进食时偶尔呛咳,这是因为脑缺血引起吞咽神经核受损,导致咽部感觉丧失,使食物或水误入气管所致。

6、手指麻木:手指麻木的异常感觉,在许多疾病中都可出现,虽然手指麻木不一定会中风,但对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来说,如果经常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且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注意,警惕中风发生。

7、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

8、原因不明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9、嗜睡: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困倦嗜睡现象,一定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

10、精神状态发生变化: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

而猝死病人中的大多数都是有明确引爆因素的,其中以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精神压力,酗酒,饱餐,剧烈运动,寒冷,豪饮冰冷饮料等为主。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已充分证明:基本病理病变即定时炸弹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诱发因素,即引爆更是起关键作用。所幸,这两者都是可以预防的。

预防措施

冬季预防心梗脑中风,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睡前暖身,融化血栓。要做好防寒保暖,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冬天要及时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在寒潮过境的日子尽量不外出,特别是在每晚睡觉前.要采用一些热疗如热水澡、热水泡脚或光疗蒸脚、做全身光疗等来增加身体的热量和温度,以温化已形成的小血栓,使之无法继续聚集成为大血栓而危及生命;

2,多喝山楂普洱茶。干山楂一次5,6片,加上熟普洱,有通血管、清血脂、降脂活血的作用,但有胃病的人慎用。

3、补充水分。要维持体内有充足的水液,使血液稀释,保持血容量。平时要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晚睡前、晨起时,要喝杯白开水,有利于防止血黏稠度升高和保持大便通畅;

4,饮食清淡。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高脂肪、高糖及过咸食品,常吃些粗粮,多吃蔬菜和水果、豆制品。

5,生活规律。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于激动,不要过于劳累,超负荷的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6,适度运动。坚持适度有氧运动,比如餐后散步30-60分钟,但在大风阴雨和有雾的天气不要到户外锻炼,更不要剧烈运动,尤其是心脑血管患者。









































昆明治疗儿童白癜风
治白癜风成都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xkr.com/wazz/4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