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課七十七字裡藏醫之腨

腨發音同“涮”,意思是小腿肚子。耑字是端的通假字。《說文解字》:“腨,腓腸也。腨者、脛之一耑。從肉,耑聲”。《靈樞·寒熱篇》:“腓者,腨也。”

確切地說,脛骨後面的肌肉是腨,系膕窩下脛後隆起之肉,似腸在內,故名腨腸。腓骨後面的肌肉是腓,又名腓腸、腓臑。腓者,肥也。也就是說小腿肚子正中和偏裡的肌肉是腨,靠外的肌肉是腓。

從解剖上看,腨腸的表層是腓腸肌,上端起於股骨內上髁。深層是比目魚肌,起於脛骨上端後面。腓腸的表層也是腓腸肌,上端起於股骨外上髁,深層是比目魚肌,起於腓骨上端後面。兩肌在小腿中部結合,向下移行為粗壯的跟腱止於跟骨結節。健壯的人或者普通人踮起腳尖,就能明顯顯現出這兩條肌肉。兩條肌肉在正中的結合點就是中醫常用的膀胱經的承山穴。

古人分得很細,是因為發現這兩條肌肉不僅位置不同,而且功能和內在聯繫藏腑不同。腨居中偏內,屬於足太陽膀胱的經脈和經筋,而腓偏外,本身屬足太陽經脈,還受足少陽膽的經影響。現代人淺薄粗糙,慢慢就把腨和腓混為一談,逐漸連腨字都逐漸消亡湮滅了。

有人認為這麼咬文嚼字掉書袋是矯情顯擺,其實不然,作為臨床醫生,不瞭解這兩個字的區別,就有可能導致誤診誤治,加重病人痛苦。比如生活中常見的腿肚子轉筋疼痛,也就是腓腸肌痙攣。如果去看西醫,一般都會告訴你是缺鈣,讓你回家吃鈣片喝牛奶。而讓中醫看,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腨病一種是腓病。腨病多因膀胱經受寒,而腓病多因膽經缺血。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中說:“膀胱足太陽之脈,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相關疾病有:“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趾不用。

很多人腿肚子轉筋都發生在淩晨,與蹬被子露腳有關。我上中學的時候在大同,冬天賴床捨不得離不開熱被窩,就伸出一條腿露著,一會兒腿肚子一抽筋,疼得一激靈蹦起來跳腳,順便也就起床了。臨床有體質虛弱陽氣不足的的人,睡覺前都得穿襪子抱暖水袋,尤其在冬天。有的人睡一晚上都熱乎不過來。以前娶媳婦叫找個暖被窩的,如果娶了這麼一位,那就失算了。有人以為這麼涼的的人那留著夏天用就好,其實呢,這種人夏天不僅不會涼,反而會燥熱,是真正的冬涼夏暖,陰陽顛倒。

出現這種問題的外因是受寒,內因是自身陽氣不足,尤其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陽氣不足,治療可以用非藥物療法艾灸、熱敷、熨燙和按摩的方法,而且不僅要著眼於局部,膀胱經從頭貫腳有67個穴位,尤其是腰背和膕窩都能有效緩解疼痛。服藥的話必須用熱性藥材辛溫發散。《傷寒論》有甘草乾薑湯,專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中藥很多都是藥食同源的食材,生薑每個人家裡都有,沒有乾薑可以用多年老薑,家裡沒有甘草也可以用紅糖替代,這服藥口感效果都好。

長期的痙攣導致慢性的腨痛,多與形體結構改變有關,該症是多種疾病的臨床表現之一,尤以坐骨神經病變引起者為多見,故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及梨狀肌綜合征等都可出現,此外小腿部肌筋膜炎及肌肉勞損亦是常見病因之一,中醫的綜合治療都是快速有效的。

腓病導致的腿肚子轉筋主要原因是運動過量,局部缺血,與受寒無關。這個場景經常會在足球場上出現,運動員無緣無故倒地屈腿抱膝大喊疼痛,旁邊隊友或對手趕緊過來幫忙,拉腿踹腳底,不久即可緩解。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劇烈運動心肺供血不足的時候,人會自動從四肢抽血供應心肺,否則的話就會出現運動性猝死,所以腿肚子抽筋總比心肌缺血心梗強。

治療這種腓腸肌痙攣需要及時適量補充體液,很多國家開發出很多運動員飲料,就是基於這個原因。中醫治療也以食療和藥物療法為主,輔助用按摩和針刺。中藥治療就不能用溫熱辛散的藥物,相反需要用酸甘化陰,收斂滋潤的藥物。同時要配合降低運動或勞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傷寒論》提供的解決方案是芍藥甘草湯。“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腨和腓從兩側向中間交集合二為一,上下各有一個交點,上面的交點在膕窩下面,是個凹陷,中醫稱之為合陽穴,是從腰背下來的兩條膀胱經的匯合點,腰疼腰肌勞損僵硬的人,往往會在這裡形成一個筋結,按起來會很疼,按揉開能緩解腰背疼痛。下面的交集點也是個凹陷,是中醫的承山穴,按中醫經絡理論,膀胱經由此別出循行到肛門,所以針刺點按這個穴對痔瘡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徐文兵

年10月20日星期四於北京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初期的治疗方法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xkr.com/wazz/4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