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前兆高危人群原因以及预防

猝死前兆

猝死虽然事发突然,但大部分的猝死都是有早期的征兆和迹象的,。在发生心源性猝死前,病人会有一些症状变化,如有心前区疼痛、胸闷、疲劳或情绪改变等。

猝死,医学上的定义是从发病到死亡一个小时内发生的自然死亡。此病如此突然,如此残酷,在它面前,生命显得如此脆弱。我们可一定要与其保持距离。而要远离猝死,不仅要知晓它的发病原因,还要知晓它的高发人群、发病前兆以及施救技巧等。

猝死发生前会有一定的前兆:胸闷、胸痛、四肢乏力、头晕。

猝死虽然事发突然,但大部分的猝死都是有早期的征兆和迹象的,只不过很容易被人忽视。在发生心源性猝死前,病人会有一些症状变化,如顽固性心绞痛发作,病人往往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紊乱,或者猝死前数分钟或数天可有心前区疼痛、胸闷、疲劳或情绪改变等,甚至是失眠、烦躁等现象,这些常常是猝死的前兆。

另外,因为很多猝死都与冠心病有关,而与冠心病相关的猝死的前兆往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一般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胸部或胸部附近感到憋闷、压迫、烧灼,不到1/3的病人有胸痛感;此外,还有一些人表现为颈部的紧迫感、甚至是背部的不适感。这些症状虽然不典型,但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猝死高发人群

以中青年为主,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调查显示,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是40岁至50岁。其中,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倍至5倍,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会增加。而且最近几年,无论男女,猝死的发病年龄都呈年轻化趋势,二三十岁就猝死的比例正在增加。

猝死的发生不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有统计数据显示,猝死年龄还呈双峰形变化,25岁到30岁年龄段达到峰值,这与他们就业、事业起步、建立家庭,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抽烟、熬夜、情绪容易激动、剧烈运动等因素有关;次高峰为45岁到50岁,因为这部分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增加。之所以中年人成为高危人群,综合起来看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如压力过大,这在白领、企业家中最为常见。工作压力大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许多猝死就发生在精神过度紧张、情绪差、连续加班后。此外,膳食结构不合理。常吃高脂、高胆固醇的食品,大量饮酒、吸烟,这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会增加猝死几率。还有就是忽视体检,上述高危人群容易因工作繁忙而顾不上体检,或自以为根本不用体检,从而耽误了病情。此外,海慈医疗集团中医心内科主任李洁表示,过度饮酒和吸烟的人、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肥胖的人、缺乏运动的人都是高发人群。

猝死三大诱因

过量饮酒、过量运动、过度疲劳。猝死首先要有心脏疾病隐患,然后遇上相关的诱发因素,就有可能发病。猝死的诱发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下面几种:持续过度紧张疲劳、大喜大悲、大惊大恐、酗酒与饱餐、过量运动、大量吃冷饮等。特别是过量饮酒、过量运动、过度疲劳后最容易诱发猝死,而且患者中包括没有潜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人。

为什么这三个时机成为猝死的高发时机呢?专家们的解析包括如下几点: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从而引起脑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为什么运动后易发生猝死呢?因为当运动过于激烈时,超过了人体承受的极限,就会出现血压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心脏系统不堪重负、血液量氧气量需求猛增等情况,在血、氧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运动者的心脏就容易出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梗死、心律紊乱或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猝死;过度疲劳又是怎么诱发猝死的呢?过度疲劳会使血液循环系统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如果本来就有心脏基础疾病,本身心脏负担已较重,再加上过度疲劳,令心脏负荷更重,则可出现心肌张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如心肌此时血液供应不足,心肌缺氧,就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此外,情绪的变化,比如激动、生气或睡眠不好引发睡眠障碍等都是常见的猝死诱发因素。

近些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猝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不少公众人物如演员高秀敏、古月、马季等都因猝死离世。

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包括冠心病或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骤停或急性心衰。其中,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可占八成。另外,一些脑血管疾病也会引发猝死。

猝死虽然事发突然,实际也是有迹可循的。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要特别留意几个异常表现,以防止猝死的发生。

十大高猝死人群

广告狂人

危险因素:有近半数以上的白领处于过度疲劳、劳累的环境中。一项网络投票显示,在经常加班的职业里,广告设计师高居榜首。

白衣天使

危险因素:白天夜班连轴转、门诊一坐大半天、手术台上忘时间……特殊的职业使命,要求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差错”。他们精神紧张,时常用脑过度、缺乏睡眠。

网络店主

危险因素:每天一睁眼就对着电脑,见缝插针地吃饭、打包、发货,睡觉时脑袋里还嗡嗡响着买家的对话声、咨询声、质疑声等。开网店这一看似新鲜、简单的职业,背后却是几乎是“24小时工作制”状态。

IT工程师

危险因素: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IT阶层“过劳死”的平均年龄仅为37.9岁。长时间对着电脑编程、测评、调试,每天一个姿势窝在椅子上。

媒体人士

危险因素: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起的《第二届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媒体进入透支行业的第4位。生活跟着新闻转,不少新闻记者经常加班加点,日夜奔波。

人民警察

危险因素:公安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治安警察每日平均工作12小时,很多民警最大心愿是想“睡觉”。无论大神探还是小片警,都是工作忙、压力大,甚至只能靠抽烟提神醒脑。

一线工人

危险因素: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十大健康透支行业名单”中,制造业高居榜首。枯燥压抑的工作环境、重复呆板的机械化动作、经济压力等,使之成为健康的高危岗位。

莘莘学子

危险因素: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年对全国10余个城市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现状堪忧,50.2%的大学生没到推荐的每日运动量。平时埋头上网、游戏,期末埋头冲刺,成了很多当代大学生的写照。

演艺明星

危险因素:有调查显示,人前光环的背后,约1/3的明星都在喊累。很多演艺人士要靠药物才能保证睡眠,纷纷感叹“每天都在工作”。

运动健将

危险因素:有研究称,在美国,每三天就有一名年轻运动员死于潜伏的心脏病。“更快、更高、更强”,超负荷的运动导致心肌缺血。

猝死六前兆,千万要留意

1、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您可能患了冠心病。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如果以前就偶尔有胸闷的症状,近期症状变得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同样说明以前尚属稳定的斑块目前出现了小的破损,并且随时都会发展为大的破损,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遇到这种情况,医院就诊,并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2、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

另外,很多老年人出现心慌是房颤作祟,如果房颤伴发心脏传导疾病,也很容易进展为室颤。室颤发作后,数分钟之内即可导致死亡。因此,频繁心慌发作也应及时就诊。

3、心跳过缓

心脏的跳动是由特定的起搏细胞发起的,起搏细胞功能变差就会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减慢,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起搏细胞功能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差。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8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也在增加,这部分群体的起搏细胞功能会逐渐变差,心率日益减慢。老年人活动量通常较小,较慢的心率也能维持正常生活所需,因此往往被忽视。

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如果出现心率小于50次,血压变低,就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4、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

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因此,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后应非常警惕,尽快查明原因,预防下一次晕厥甚至猝死的发生。

5、不明原因的疲乏

猝死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发生。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常出现疲劳,属于正常情况。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或伴有胸闷、水肿,则应警惕猝死的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

心肌炎在年轻人中比较多见,通常见于感冒1~2周后,出现疲乏、胸闷、乏力等症状,极易引起急性心衰。这种情况下应严禁重体力活动,卧床静养。

心肌病多是遗传性疾病,早期不易察觉,出现症状时多已发生心肌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如心脏扩大、心肌肥厚等,非常容易引发猝死。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胸闷时,应高度警惕心肌炎、心肌病的发生。

6、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有些卒中起病急骤,几分钟内就会发生肢体瘫痪、血压增高,这种情况下,患者若及时就诊可挽救生命。但有些脑卒中起病缓慢,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患者并不在意。一旦进展,可能引发猝死,因此需要多加留心。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数倍。如果出现单侧看不到东西、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应警惕脑卒中的发生,及时就诊。做到早期识别,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要发现猝死的上述前兆,我们需要时刻对身体不适保持警惕,发生情况时要快速反应,及时就医。

点击阅读相关文章:

泡个脚怎么都能猝死?--必须知道的热水泡脚6禁忌









































治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xkr.com/wazz/3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