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病因 > ldquoPCIrdquo小百科 >
ldquoPCIrdquo小百科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年,Bernard首次将导管插入动物的心脏。年,德国医生Forssmann首次将一根尿管从自己的肘静脉插入,经上腔静脉送入右心房,并拍摄下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胸片,开创了人类心导管技术发展的先河。在此基础上,此后先后开展了右心导管和左心导管术。年,Seldinger创立了经皮血管穿刺技术,从而结束了介入操作需要进行血管切开的历史。年,Sones在进行一次主动脉造影时,无意中将导管插入右冠状动脉,并注入了造影剂是右冠显影。这一偶然并带有危险性的事件却成为了现代冠脉介入技术的开端。
年Judkins采用股动脉穿刺的方法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从此这一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上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德国的Gruentzig于年首先施行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此后,PTCA技术从欧洲到美洲迅速被推广,适应症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工业产品也迅速发展,各种操作设备(如:导管、球囊)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同病变的处理。年,Puol和Sigmart将第一枚冠脉支架置入人体。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显著减少PTCA的再狭窄,可以处理夹层和急性血管闭塞,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又一个里程碑。年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投入临床,使支架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使冠脉介入治疗又进入到一个新的纪元[1]。
PCI具体包括哪些?1、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PTCA);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3、冠状动脉旋磨术(rotationalatherectomy);
4、冠脉内血栓抽吸;
5、切割球囊成行术;
6、其他:准分子激光成形术、冠脉内放射治疗等;可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但临床应用较少。
适应症有哪些?1、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2、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尽早介入治疗。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血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室速;6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3、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根据患者就诊的时机以及初始治疗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策略:(1)直接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行PCI直接开通IRA。直接PCI可以及时、有效和持续的开通IRA。建议“进门-球囊开通”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对于12小时内(特别是3-12小时内),特别是对于有溶栓禁忌的患者,如有条件应行直接PCI。对于发病超过12小时,但仍有缺血症状、心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也建议行直接PCI。对于发生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可将时间放宽至36小时。而对于发病已超过12小时,且无缺血症状的患者,则不建议行PCI。(2)转运PCI:医院无行直接PCI的条件,而患者不能立即溶栓,则转至具备PCI医院行直接PCI。(3)补救PCI:溶栓失败后IRA仍处于闭塞状态,对于IRA所行的PCI。(4)易化PCI:发病12小时内,拟行PCI的患者于PCI术前有计划的预先使用溶栓或抗血小板药物,以尽早开通IRA。
术后抗凝治疗指南PCI术只是暂时解决了病变血管的狭窄问题,它不是万能的技术,有一部分患者做完支架手术之后还会出现血管再狭窄的。另外,支架多由不锈钢或合金材料制成的,对于身体而言,支架是一个异物,身体存在排异反应,并且在其置入过程中,内皮因为摩擦而受损,内皮受损,机体的凝血机制就被激活,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发挥其抗凝血作用,要将伤口堵上,又将形成另一个血栓。
有研究表明金属支架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率为20%-30%。随着技术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应运而生,此种支架置入后,使再狭窄进一步降低(10%以下)。但它造成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仍较高。所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仍是主要的问题,因而在做完PCI术后的一年内都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高峰期。
因此术后需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比较常用的是我们熟悉的阿司匹林,还要联合服用另外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以下为近年抗凝指南要求:
注意事项:近年服用抗凝药物消化道溃疡与出血事件频发,大大降低患者依从性,因此中医术后调治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但需注意,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法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万勿自行改变治疗方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