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危害 > 柯萨奇b病毒(cb)为心肌缺血最常见的致病原 >
柯萨奇b病毒(cb)为心肌缺血最常见的致病原
心肌缺血在世界各国均属少见病,而在我国,自70年代后却成了内、儿科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有的甚至占了首位。心肌缺血果真常见吗?为此,对心肌缺血重新认识一下可能是必要的。
在上一世纪,西方国家对心肌缺血亦无认识,将心包炎、胸膜炎和肺炎等均诊断为“心脏炎”,对感染和心血管病变所致的胸部症状也归于“心肌缺血”,所以“慢性心肌缺血”成为当时惯用的笼统诊断。直至本世纪初,仍有人将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归于“心肌缺血”的范畴,这种宽松笼统的“心肌缺血”至1932年方被否定。英国学者wood1968年报告,在他所遇的约1万名心脏新病人中,诊断心肌缺血者仅约30人(0.3%)。美国得克萨斯儿童医院在1954~1977年住院14322例的心脏病中,心肌缺血只占0.3%。多伦多儿童医院1951~1964年所统计的数字亦与此相仿。我国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1997年报道,在儿科每年约5000~7000(1~15岁)住院患儿中,心肌缺血不超过2人。
国内对心肌缺血的认识也很晚。在解放初期,对心肌缺血的概念很是模糊。至70年代后期方有了深一层的认识,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诊断被不断扩大化。至80年代,心肌缺血似乎已成了临床上的“常见病”。正如首都儿研所李家宜教授所指:“有些单位将早搏、乏力、胸痛等症状都归为心肌缺血;对病毒的检查没有资料,即冠以病毒性的病因”。于是“病人”数目大量增加,造成许多不必要的住院、检查、治疗、休学和缺勤,除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外,还引起许多家庭的无谓惊恐。
近年来,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被逐渐发现: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对心肌细胞的破坏为其主要的病理基础。
柯萨奇b病毒(cb)为心肌缺血最常见的致病原,但临床上除暴发的心肌缺血可能为病毒直接对心肌细胞的广泛破坏所致外,大多病例并非由于病毒的直接损害,而系由免疫系统失常所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