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危害 > 养生,老年人一定要按规矩来 >
养生,老年人一定要按规矩来
1.老年人夏天的运动
(1)夏练三伏: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说明夏天的运动锻炼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夏季经常参加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验观察发现,夏天经常参加锻炼比不坚持锻炼的人其心脏功能、肺活量、消化功能都好,而且发病率也较低。这也是夏养阳气的一种体现。夏天气候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可能引起中暑,尤其是老年人体质较弱,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差,所以,只有安排合理才能收到好的健身效果。首先运动的时间安排合理,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锻炼,清晨起来老年人来到公园、河岸、湖边、庭院等空气新鲜处迎着朝阳,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如慢跑、太极拳、气功、保健功、广播操等。晚饭之后,到户外悠闲地散散步,对身体大有好处。在假日或合适的时间去江河湖海去进行游泳锻炼,最益于调节情志,恢复疲劳,增进健康。
(2)应尽量减少高温时段锻炼,尽量避免日光直射。夏日在阳光下锻炼时要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要戴上白色遮阳帽或草帽,或打把遮阳伞,戴太阳镜,皮肤外露处涂防晒霜等,尽量减少炎热阳光的辐射对健康的威胁。锻炼时穿的衣服以松软、宽大、浅色、便于身体散热的样式为好。室内锻炼要敞开门窗,使空气流通。露天室外锻炼,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些盐开水,不要喝大量的凉开水;如果运动之后满身大汗,不要用冷水冲头或洗冷水浴,这样容易感冒或引起风寒痹痛、关节疼痛不利。最好洗热水澡,既可消除疲劳,又使人感到格外舒服。
(3)夏天锻炼的运动最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胃炎、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病病人及年老体弱者,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的环境下锻炼。
(4)夏季为防中暑,老年人在外出锻炼时应随身携带一些清热解暑药,如清凉油、风油精、花露水、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丸或胶囊)。尤其是藿香正气类是夏季消暑清热除湿化浊,开胃止泻的圣药。
(5)夏季锻炼是老年人“养骨”的大好时机。进入夏季后,老年人外出活动增多,发生跌跤导致骨折的几率增大,然而夏季又是老年人“养骨”的好时节。夏日里阳光充足,人体皮肤裸露面积大,皮肤接受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可将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增加骨密度。另外,夏天室外活动多,可增强骨骼的弹性。因此,夏季“养骨”能改善一些老年人冬季腰背酸痛、小腿抽筋、关节活动不灵活等骨质疏松的病症。老年人夏季应保证有足够的钙摄入量,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每日摄入钙应在毫克~毫克,宜选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低脂或无脂牛奶、酸奶、深绿色蔬菜、豆类和豆制品、虾皮等,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另外,我向大家推荐一个补钙食疗方—排骨萝卜海带汤:选取排骨克、白萝卜克、水发海带50克,黄酒、姜、精盐、味精等适量。先将排骨加水煮沸后去掉浮沫,加上姜片、黄酒,小火炖熟。熟后加入萝卜丝,再煮5~10分钟,调味后放入海带丝、味精,煮沸即可。
可以说夏练三伏,也是冬病夏治的延伸,是更广泛地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老年夏季常见疾病的预防:
(1)高血压:夏天表现的就是一种阳气的升发之象,所以似乎是对高血压患者不利,包括环境、心情都容易对高血压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大多数高血压在中医看来属于“肝阳上亢”型的,本身就容易急躁、易怒,口苦,脉象是弦的,而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又要顺应大自然的阳气的升发之势,这似乎是矛盾的。我们除了保持心情的平和,戒怒戒躁,抑制升发太过,还可以用一些决明子、菊花、夏枯草泡茶来平抑肝阳,同时也可以加入一些枸杞、生地等滋肾阴的药物,因为中医认为阳气之所以升发太过,就是因为阴不足了,不能够抑制住阳气了,这在中医上有个名词叫做“滋水涵木”,肾属于水,肝属于木,有了充足的水分,树木就不会干枯了,就会变得鲜柔了。我向老年朋友推荐一张我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降压茶疗方:取野菊花、桑寄生、生杜仲、葛根、夏枯草五种药材,将其研为细末装入纱布袋,每用30~50g滚开水浸泡后代茶饮。亦可加入绿茶或苦丁茶一起浸泡。使用方便,易于接受,节省药材,效果优良。中成药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或者知柏地黄丸。这样来说滋阴也是对阳气的一种保护。当然如果是痰湿型的或者是气虚型的高血压,相对来说就不适宜了。
(2)心血管疾病:夏五行属火,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在五脏之中与心相对应,心在五脏中属阳,是阳中之太阳。“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所以夏天养生应以养心为主。
心血管功能对气温的变化最为敏感,有心脏病的人在夏季应该注意保护心脏。一是气温的升高,导致人体代谢加快,心肌耗氧量就增加,心脏的负荷就加大了。另外空气湿度比较大,空气中的含氧量就降低了,容易导致缺氧。还有就是大量的出汗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了,本身心脏就不好的人就要注意了。我们的预防措施就是要多饮水,补充水分,同时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这样肠胃就不会和心脏抢夺氧资源了。我的一个老师,老年人,就是因为晚上吃了一个炒鸡蛋,导致半夜突发心肌梗死的。这就提醒我们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健康。同时要备用一些保护心血管的药物,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之类的急救药物。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碗“护心粥”:桂圆15g莲子15g,茯苓30g,太子参15g,淮小麦(或大米)50g,甘草6g,大枣8枚。这个粥是从中医的“归脾汤”变化而来的,归脾汤是治疗心脾两虚的一个经典方子,心脾两虚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慌、眩晕等这些症状,这些症状其实也是我们老年人心肌缺血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为了便于大家能够使用,能够食疗,我把这个方子简化了。归脾汤原方是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桂圆肉、茯神、甘草、酸枣仁、木香、远志。主要就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药物。我保留了人参,用的是太子参,因为夏天容易气阴两虚,所以我用太子参可以益气生津,当然经济条件好的也可以用西洋参。我还用小麦或者大米,也能够补心气,同时甘麦大枣这也是个经典方剂,用来治疗脏燥的,就是更年期,其实它能够很好的调节我们的心身,治疗一些神经官能症,夏天本就容易烦躁,出现一些神经异常的症状。桂圆能够养血安神,莲子是清心火,也有健脾的作用,茯苓能够祛除夏季的水湿,也有安神的作用。所以我给大家推荐这个方剂。
对于瘀血比较严重的患者,如果口唇、舌质发紫,甚至发暗,舌头上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胸部刺痛感,部位比较固定,我们可以服用三七胶囊,就是用三七,打成粉,装入胶囊,每天2次,每次1.5克,也就是3个0号胶囊的量。
常见心病的临床表现及饮食疗法:中医把心病分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和心血虚四种证型。
心气虚: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脉快或慢;心气虚者可吃点人参、黄芪、或用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等。
心阳虚:表现为心慌、胸闷、手足冷、畏寒、面色虚浮、脉慢。心阳虚者可吃点人参、黄芪、肉桂、干姜等温补阳气之亦食亦药之品。或用桂附理中丸等。
心血虚:表现为心慌、头晕、气短、乏力、脸色苍白、脉快、指甲发白、眼睑口腔黏膜苍白。心血虚者可服用猪血、大枣、阿胶、茯苓、藕,当归、黄芪炖鸡子,或用归脾丸、八珍丸。
心阴虚:表现为心慌、心烦、头晕耳鸣、舌质红、脉细数。心阴虚者可多吃些桂圆肉、莲子肉、麦冬、百合、大枣,或用生脉饮口服液。若入睡难,心烦难静,可服用天王补心丹。
另外保护心血管疾病除了药物之外,还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调心神,平和心态:“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就是要保持心态的平和,消除烦躁不安、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不良的情绪需要疏导,而不是冲动地发泄。保持心态平和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练书法、打太极、练瑜伽等一些柔和的运动,也可以听一些柔和的音乐。当然读书也是一种很好地静心方式。
睡午觉,也是一种养心。从11点到13点属于午时,所以叫“睡午觉”。这个时候正是心经当令,心主血脉,心藏神,所以睡午觉能够养心,养神。保证下午精神的充足,消除疲劳,要不然一到下午就跟没魂似的,感觉很疲劳。保证午睡也能预防中暑避炎热之势。现代研究证明午睡能够很好的保护心脑血管。午睡有哪些要求?不能饱食而卧,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饱食即卧,会影响肠胃的消化,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二是要尽量侧卧,以右侧卧为佳,这样能够减轻心脏的负担。三就是时间上不要过长,半小时左右为宜,太长了就会进入深睡眠醒不过来,反而会影响下午的精神。老年人在生理上会出现早醒的现象,一般起床都比较早,而午休是对老年人身体能量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午休能够减轻心脏的负荷,对心脏乃至全身来说都是很好的调整。
夏季护心食品:夏天护心养神的常用之品有茯苓、麦冬、小麦、大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桂圆肉等亦食亦药之品,这些用来煲粥,养心安神功效显著,我在临床上颇为喜用;在饮食方面,应多吃小米、玉米、小麦、豆类、鱼类、洋葱、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芦笋、南瓜、苹果、香蕉等饮食果蔬,少吃动物的内脏、蛋黄、肥肉、鱼籽等及过咸的食物,像咸鱼、咸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