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养生要点
古人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就是立春,气温回暖,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河流的坚冰犹在,但是厚厚的冰层下面,已经有了融化的迹象。
岁月流转,大寒是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的节点,是酷寒的结束,也是新生的开始。
古籍记载:“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所以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如此寒冷的天气,寒气可谓是“无孔不入”。大寒重在防寒保暖,如何做好防护保健呢?
大寒养生
保护头颈部“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6条阳经均在头面部进行交接汇聚,是整个人阳气最旺盛的地方。颈椎是人体的“要塞”,颈部充满血管,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头颈部位接近心脏,皮肤较薄,血管较粗,均是人体散热、消耗能量最大的地方,最先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冬季出门可戴帽子、戴围巾并穿立领装,给头部保暖不仅能挡住寒风,也能防止头颈部的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感冒、头痛、颈椎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晚上最好不要洗头,洗完头也应立刻用毛巾擦干或用吹风机吹干。保护腰背部腰部为“带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肾脏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主宰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腰部与背部相连,后背是人体“督脉”循行之处,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在天气好的时候,可经常背对太阳而晒,身体吸收到的阳气能最快运送到全身,全身都会舒适通达。若是天气不好,也可在室内双手搓腰至发热,能促进腰背部血液循环,有强壮腰肾的功效。保护腹部中医有云“背为阳,腹为阴”,腹部阳气最少,易让寒气入侵,也就容易受凉。一旦腹部受凉,会引起胃脘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女性易出现痛经、手脚冰凉、月经不调等宫寒症状。此外,肚脐位于腹部,对外部刺激最敏感,是万万不能受寒的。如果在室内衣着不多的时候,也可以多穿一件背心保暖。还可以多按摩腹部来提高人体自身的驱寒能力,或用暖水袋外敷腹部以驱寒、固气、通阳。防心肌梗塞气温下降尤须护心护脑,寒冬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冬季应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室内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8℃至21℃,以防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体难以适应,也容易诱发疾病。亦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治心肌缺血缺氧的药物。防哮喘大寒时节气温较低,人体肺气较弱、肾阳渐衰,人体抵抗力较弱,便会让空气中的寒气侵袭呼吸系统,从而刺激哮喘发作。防治哮喘首要是防寒保暖,重点在背部保暖。肩背部有一风门穴,位置正对应两肺叶,对肺的影响非常大,哮喘患者千万不要让背部受寒,即使天气炎热时也不要穿露背的衣服。平时应适当按摩风池穴,每次时间不超过10分钟。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哮喘最初也是由感冒引起的,因此预防感冒也能减少哮喘的发作几率。防寒痹寒痹俗称冷风骨痛,这种骨痛逢寒加剧,遇热则痛减,是由于受寒令气血凝滞,受阻不通才会引起疼痛。面对此症时应注重温经散寒,除用热水袋、电褥等保暖防寒之外,可服风湿骨痛丸。此外还可用附片炖肉加以辅助,方法是准备熟附片10-15克,布包先煎2小时,再与肉同煮1小时,吃肉喝汤。病情较重的,应在医生指导下服桂枝附子汤或川乌煎服。防胃病胃病在冬季极易复发,这是因为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严重者会致胃溃疡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日常应注意胃部保暖,可多穿一件背心保护腹部;饮食上应少吃多餐,选择清淡温软等易消化的食物,戒除饮酒,防止胃病发作。
大寒饮食养生饮食方面,仍要强调热量的充足,以温热性的食物为主。但大寒已近初春,因此在进补时要开始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同时还要考虑大寒时节易发感冒的节气特征,适当多食温散风寒的食物。生活中较常见的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作用的食物有:生姜、大蒜、紫苏叶、辣椒、花椒、桂皮等。例如:生姜红糖水对于治疗寒热感冒有较好的疗效。黑豆鳝鱼汤原料:黄鳝克,黑豆60克,红枣、葱、姜、盐、色拉油各适量。制作:1、将黑豆泡好洗净,将黄鳝去除内脏洗净,放入沸水中焯烫一下,切段。2、将红枣洗净,姜洗净切丝,葱切段。3、锅内加适量清水,放入黄鳝、黑豆、红枣、姜、葱,大火煮开,转小火煮两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养生功效:黄鳝与黑豆搭配可以抗衰老,补肝益肾,对冬季腰痛无力、头发早白有很好的疗效。姜蜜饮原料:大米、姜各50克,蜂蜜适量。制作:1、将姜洗净后去皮取汁。2、锅中加适量水,放入大米以大火煮开,慢火熬煮成粥。3、加入姜汁、蜂蜜,搅拌均匀即可。养生功效:可治疗头痛、头晕、胃中实热、吐逆心烦、不下食饮等症。
大寒至,静候寒去,万物生。有道是: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只要心存希望,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待,渡过萧瑟的冬季,必将迎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太极熨灸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