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饮食 > 心脏病的症状及其预防 >
心脏病的症状及其预防
心脏病是一类易引起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缺氧、心室肥厚、心律失常等症状的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各种心脏疾病。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那么如何在早期发现心脏病呢?症状如下:
呼吸:做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邦邦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病。
皮肤: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肌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耳朵:心脏病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现象,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出现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耳垂出现一条连续的褶皱,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青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天气明明很好,而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指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患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此外,如果时常心悸、气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缓解,这是紫绀性心脏病的特有表现。
心脏病的高发人群主要有45岁以上中老年朋友、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肥胖者、噪音、缺乏运动或工作紧张者。科学的生活方式,不但会预防疾病,还可能减轻疾病程度。那么心脏病该如何去预防呢?
控制体重:肥胖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特别是“苹果形”身材(腰臀肥胖)的人更危险。只要老人减肥3--5公斤,心脏状况就会有很大改善。
戒烟:戒烟、吸烟者患心脏病的比例是不吸烟者的2倍。研究发现,戒烟2--3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降至与不吸烟者一样的水平。
戒酒:适量饮酒、1周喝3--9杯酒为适量,对心脏有好处。但要注意别贪杯,因为饮酒过度会引发心脏病。
改善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及噪音强度较大的地方,可能诱发心脏病。因此改善居住环境,扩大绿化面积,降低噪音,防治各种污染。
合理饮食:应有合理的饮食安排。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所以,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如瘦肉和低脂乳制品等。
适量运动: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维持正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加心脏的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尤其对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应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机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原则。
避免拥挤: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无论是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还是冠心病。风心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节,以免受到感染。
规律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