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痛犯懒牙痛都是心肌缺血的警报

作为心内科专家,张健有个习惯,每次手术后都会仔细询问患者,身体有哪些变化,哪些症状在手术后改善了、不见了?问得多了,他便总结出了一系列让人意外的心肌缺血症状

张健说,虽然很多症状现在还不能从医学理论上作出很好的解释,但患者手术前后症状的明显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它们与心肌缺血间存在相关性。如果你的身体也出现类似表现,不妨多个心眼,考虑是不是心脏问题所致。

双耳突聋。

老黄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工作累,应酬多。一次突然失聪,只左耳残存一点听力。又过了一段时间,单位体检,老黄查出心脏冠脉堵塞,积极治疗后,血运恢复,左耳听力竟然也恢复了。张健说,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他接触的心绞痛患者中,不少都出现了听力下降或双耳嗡嗡作响,这些症状在术后都有缓解或消失。

脐周疼痛。

某天清早,老高出门遛弯,一回来就开始肚子疼,主要集中在肚脐周围,且越来越重。到医院急诊,医生高度怀疑是心绞痛,后经冠脉造影,确诊右冠脉%闭塞。经过血栓抽吸治疗,心肌供血恢复,老高的脐周疼痛也消失了。

脚底疼痛。

一位山东老人因急性心梗发作入院,放入支架后,老人告诉张健,他过去走一会儿路就脚底生疼的问题,居然没有了。另一位患者在开通血管后也反映:“以前走路就像走在蒺藜上,走一步挪一步,疼得满头冒汗。做完手术,马上没事了。”张健说,这种症状虽然不多见,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心脏报警的途径有时也是千变万化的。

睁不开眼。

一名河北患者,八年来睁不开眼睛,眼科治疗也一直无能为力。突发脑梗住院后,他又因心衰做了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心脏上一根重要血管堵了99%。开通血管后一小时,病人的眼睛也容易睁开了。

胸口束缚感。

胸闷是常见的心绞痛症状,但除此之外,一些奇怪的胸部不适也可能预示心梗问题。张健说,有名患者一直反映胸口有束缚感,就像被缠了一圈透明胶带。排除肺部问题后,在心内科检查发现,实际是心血管堵塞导致心肌缺血所致。经过针对性治疗,束缚症状消失了。

左上肢无力。

孙先生平时开车很多,在一次驾驶时突然发觉左侧肩膀和左上肢又酸又麻,胀得难受,握着方向盘却使不上劲。按摩没用,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查了一圈也没发现什么,最后他在心内科找到了问题,右冠脉50%狭窄。考虑到左臂症状一直无法缓解,孙先生选择做支架,进行血运重建,术后,症状果然没有了。而像孙先生这样,左侧肩胛骨和左上肢酸胀、无力的患者,很多最终都发现是心梗所致。

突然变懒,乏力。

这个症状在高龄老人中比较常见。他们常常没有其他不适,唯一的感觉就是嗜睡、犯懒、乏力不想动。如果无法查出其他原因,需高度警惕心肌缺血问题,建议到心内科就诊。

牙痛。

一名来自长春的患者,起初只是经常出现左下颌牙痛,在口腔科检查多次,都找不到原因。之后发现是心肌缺血引起,只要牙痛一发作,含服消心痛,一两分钟就缓解。张健提醒,牙痛,尤其是牙痛部位确实存在牙病时,特别容易误诊漏诊,带来更大危害。因为出现牙病后,牙医多会建议拔除,而拔牙所使用的麻药有收缩血管作用,会令心肌缺血状态雪上加霜,严重时可导致猝死。所以,心梗高危人群出现牙痛,应先排除心脏问题。

张健补充说,除上述表现外,如头晕、头痛、肩胛骨疼等,都可能是心肌缺血在报警,老年人尤其不能忽视。

这些护心要点需牢记

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保护心脏能让大脑变得更聪明。中医院心内科熊长明教授教您一套可以变得更“睿智”的护心法则。

“心脏的跳动与大脑皮层活动之间关系密切。”熊长明教授介绍,一般情况下,当大脑接收到心脏泵血信号后,掌管学习、情绪及记忆的区域会输出更多信号,帮人们完成各项“任务”。可有时,偏偏会有些“敌对分子”来扰乱这种和谐局面,比如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三个主要风险因素,它们会导致通向大脑的动脉血管壁内斑块堆积,减少流向大脑的血流量,大脑会因缺乏“营养”,逐渐出现认知功能退化。相反,心脏健康的人,由于没有这些危险因素,泵给大脑的血液不会受到“阻拦”和“污染”,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润”,大脑自然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可见,心脏健康对维持大脑思维和意识有积极影响,熊长明教授说,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记住以下护心要点。

不吸烟。研究证实,烟草里的大量有害物质能导致血管痉挛,不管抽烟多少,都会直接损伤血管。建议有抽烟习惯的人,必须戒烟,这不仅是保护心脏的关键,也是重获健康的第一步;不吸烟的人尽量远离二手烟。

不超重。肥胖会加重心脏的负荷,增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向心性肥胖”(俗称“梨形身材”)的人,更应将限腰围当作必修课。建议当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时就应考虑适当减肥,并严格控制好体重。

不高脂饮食。适当的脂肪摄入能为人体提供必需能量,但有些“坏”脂肪会增加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要避而远之,比如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多存在于酥皮点心、炸薯条、奶茶等中。日常除了少吃这些零食外,还应适量少吃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鱿鱼、墨鱼等高胆固醇食物。

少吃或不吃培根。研究显示,过多食用加工肉类会使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72%。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将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级致癌物。这是因为它们中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含量更高,且通常用腌制、熏制等手段延长保质期,这一过程会增加更多有害物质。建议日常吃红肉要有节制,平均每人每天摄入不要超过75克;或尽量用白肉(禽类、鱼肉)代替。

少吃盐。研究显示,盐是威胁心脏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所有人每天减少摄入半茶匙盐,冠心病将明显减少。专家建议,每天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多用蒸煮等烹调方式,少用酱油味精等调味品、减少外出就餐次数,都是控盐的最好方法。

少吃糖。大量吃精制糖可能会导致人体摄入能量过高,增加高血压发病率,容易引发心脏病、中风。建议少喝甚至不喝碳酸饮料,少吃烘烤面包、快餐和加工食品,烹饪中少放糖等。

学会摆脱压力。压力会提高人体的应激激素水平,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生活中要学会自我放松,让自己快乐。假期不妨去近郊旅行,接触大自然来释放压力;此外,经常开怀大笑,能让人心情愉悦,弱化压力对身心的影响。

坚持适量运动。运动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提升心肌供血和供氧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最安全有效的运动就是步行,每天健步走1个小时,感觉微微出汗即可。每周3~5次、每次半个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舞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熊长明教授提醒,心血管疾病发病趋于年轻化,建议养成定期体检,时常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的习惯,尤其是40岁以上、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谨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赞赏

长按







































云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xkr.com/wahl/1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