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吃出来的富贵病

一说富贵病,大家就会想起高血脂、脂肪肝等,然而近年来,痛风正在追逐一些富裕人家,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痛风以前多见于西方发达国家,但近两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痛风发病率亦相应增高。

痛风是一组与遗传有关的嘌呤代谢紊乱的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结石和肾脏病变。痛风病往往首发于酒宴之后,常在半夜里突然脚趾关节剧烈疼痛、红肿发热。第一次发作侵及拇趾者占60%,也可累及其他关节并反复发作。患有慢性痛风的病人,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关节损伤、创伤感染、饮食不当等情况下都可诱发急性发作。中年肥胖的男性脑力劳动者痛风发病较多,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升高,女性多在闭经以后发生。

痛风的发病与性别、饮食习惯、遗传等均有关系,高嘌呤饮食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当尿酸产生过多或因肾脏疾患导致尿酸排出减少时,再进食大量含嘌呤的食物,如超过了机体清除的能力,则引起血尿酸增高,进而形成尿酸盐结晶并沉积于体液和其他组织内发生炎症反应。动物的内脏、骨髓及鱼、虾、蟹、鸡、鸭等嘌呤含量都很高,酒精亦能诱导高尿酸血症。所以,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上述高嘌呤食物增多,患痛风的人也就不断增加。

合理的饮食调理可减少食物性的尿酸来源,并促进尿酸排出体外,可防止因饮食不当而诱发急性痛风。

但有嘌呤代谢紊乱的病人,极大部分是肾脏尿酸排泄障碍造成的,即使不吃(高嘌呤食物不喝酒也会有痛风发作的可能。

症状

痛风小常识

1.痛风病的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

(1)血尿酸:是诊断痛风的最重要的检查项目。

(2)尿酸排泄率:尿酸排泄率是同时结合血液中尿酸、肌酐和尿液中尿酸、肌酐计算的尿酸排泄水平。用于了解患者的尿酸水平。

(3)血糖、血压、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是痛风患者经常出现的异常生化指标。

(4)血肌酐、尿素氮、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常规:服用痛风药物之前应作肝肾功能检查,因在白细胞减少和肝肾功能异常时有些药物不能服用。

(5)肾脏B超、尿常规:了解高尿酸血症或药物对肾脏的损害情况。

(6)关节腔穿刺检查: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肿胀关节腔内可有积液以注射针抽取滑囊液检查是痛风诊断的金标准。滑囊液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7×/L,主要为分叶核粒细胞。无论接受治疗与否,绝大多数间歇期的患者进行关节滑囊液检查仍可见有尿酸盐晶体。

2.作检查前需要注意什么?怎样留取尿液?

嘱患者无论有无尿意,都于晚7点排空尿液,丢弃。取一个干净器皿,将晚七点到第二天早晨7点间每次排尿的全部尿液都留在该器皿中。混匀尿液后,取3~5ml尿液,测定12小时尿的尿酸及尿肌酐。同天早上静脉采集空腹血测定血尿酸和血肌酐。

3.痛风患者平时应该监测哪些指标?多长时间监测一次?

痛风患者平时最重要的监测指标是血尿酸,其次,因为痛风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又因服药或疾病本身影响肝肾功能,故痛风患者在监测血尿酸的同时,也应同时监测血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如患者病情较平稳,处于疾病的缓解期或慢性期,条件允许,可每日监测血压、血糖,也可3至5天监测一次血压、血糖,因为这两项指标的检测相对容易实现。而对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需要采集空腹血液,所以这些指标可以半个月至一个月监测一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处于痛风急性期,对血尿酸等的监测则更为严格,应3至5天监测一次。总之,原则性的理论知识应用的前提是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各项指标的监测应以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准,不应死搬硬套,而延误检查和治疗。

4.服用降尿酸药物多长时间测一次血尿酸值?尿酸降到多少可不再服用降尿酸药物?不服用降尿酸药物需要多长时间监测一次血生化?

如果是第一次吃药,吃药后3天到1周监测1次,急性期半个月监测1次,慢性期半个月到1个月监测1次。病情缓解后能不能停药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血尿酸降到正常水平可能是药物作用,而不是自身代谢的结果,所以不能自行停药。如果血尿酸降到μmol/L以下,应根据医嘱缓慢减少药量,迅速减药只会使病情反弹。如果不服用药物,需要1个月监测1次血生化。

5.服用降尿酸药物需要注意什么事项?

(1)急性期不能服用降尿酸药物,只能服用依托考昔类如安康信、秋水仙碱等控制病情的药物。

(2)秋水仙碱在缓解期和慢性期需小剂量服用,以防止痛风二次发作或急性期发作。

(3)小苏打片可以碱化尿液,防止尿酸沉积。血尿酸值大于μmol/L时,开始服用小苏打片,小于μmol/L时每日3片(0.5毫克/片),大于μmol/L时每日6片。有高血压或肾结石的患者可改用枸橼酸钾钠类如友来特,既可以碱化尿液,又能化解结石。

(4)服用别嘌呤醇时需从小剂量开始,并应多饮水,半个月监测一次肝功、肾功和血常规。

(5)苯溴吗隆类如立加利仙需要和小苏打同时服用,有利于尿酸排出,否则尿酸会沉积于肾脏,导致肾结石的发生。肾结石和肾功能不全是禁忌症,服用前应做B超确定有无肾结石。

(6)依托考昔类如安康信对慢性期的骨性关节炎效果好,特别是慢性期骨关节受到尿酸侵蚀的患者。

6.为什么要测体重、腰臀围?多长时间测一次?

腰围:腰的围度反映腰腹部肌肉脂肪的发育情况。测量时,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不要收腹,呼吸保持平稳,皮尺水平放在髋骨上、肋骨下最窄的部位(腰最细的部位)。

臀围:臀围反映髋部骨骼和肌肉脂肪的发育情况。测量时,两腿并拢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皮尺水平放在前面的耻骨联合和背后臀大肌最凸处。

我们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或是否肥胖,常常用到体重指数,其计算方式为: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注:中国成人的分类标准是以24为筛查超重的切点,28为筛查肥胖的切点。用公式表示就是BMI<18.5为体重过轻,18.5≤BMI<24为体重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然而,体重指数却不能测量出脂肪到底囤积在人体的哪些部位。

一个人即便整体算不上超重或者肥胖,但如果腰部积聚过多的脂肪,对健康也会造成严重威胁。所以体检时除了测算身高体重指数,还应测量腰围臀围比,以便及早发现隐患。“腰围臀围比”(WHR)是近年来用于衡量成年人体形是否正常的一个指数。腰臀比=腰围(厘米)÷臀围(厘米)。腰臀比的理想比值是:男性为0.85~0.90,女性为0.75~0.80。通常评判标准正常成年女性:小于等于0.85;男性:小于等于0.90。腰臀比测量的意义在于评价身体脂肪的分布,进而可以预测被测者是否有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痛风(代谢综合症)的危险。调查发现,腰围臀围之比每上升0.1,男性的死亡率就上升34%,女性则上升24%。

应半个月至1个月测一次,最长3个月也应测1次,用来评估身体的基本健康状况或是否肥胖的标准。

7.为什么要监测血压?多长时间测一次血压?

血压的测量间隔时间应该根据不同人群而区别分析:

(1)对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必须做24小时血压监测,一是能帮助做出诊断,排除假性高血压(患者一见到医生血压就升高,而在家测量并不高),发现隐性高血压(在家检查异常,去医院量却是正常的,这是因为一天24小时中血压有波动)。二是帮助对高血压进行分型和选药。一天中血压有变化,白天高,晚上低的,是“勺型高血压”;血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变化不大的,是“非勺型高血压”。一般来说,“勺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有张有弛,晚上能得以休息;“非勺型高血压”血管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易患并发症,预后较差。两者的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

所以,新发现的高血压患者、刚开始服用降压药者、调整药量和换药的患者,每天应测三次血压,早起后一次,午睡后一次,晚睡前一次,连续测一个月,全部记录下来。这三个自测的血压就相当于一个简易的24小时动态血压,帮助医生给血压分型、选择药物、判断疗效。

用药后血压已经控制平稳者,前半年可每周测量一次,选在早餐前后的某一固定时间;半年后可以每个月测量一次。

(2)鉴于目前高血压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儿童高血压患者也不少见,建议从青少年期就要开始有意识地监测血压,每年1次。有高血压家族史、自身比较肥胖的儿童,属于高血压病的易患人群,如果有条件,每年检查2~3次为佳。

(3)健康的中老年人应常测血压,如每1~2个月测一次,有助于及时发现新出现的血压异常。

测血压意义: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病危害脑;高血压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危害心脏;高血压病危害肾;了解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血压情况对于监测这些疾病是否对患者造成了更多损害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患者很容易血压升高,进而对心血管、心脏造成损害。

痛风患者如合并高血压,可影响尿酸排泄,使高尿酸血症更加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高血压本身有引起肾功能减退的趋向,进而影响肾排泄尿酸的功能。

痛风病人应如何注意饮食

因为痛风发作时非常疼痛,严重时甚至连走路都有困难,但在疾病早期,即使不治疗也会在数天内自然痊愈,来去如风,因此有“痛风”之称。

  对痛风患者的饮食来说,是有一些特殊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尿酸的摄入,同时尽可能增加尿酸的排出。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低热量饮食:由于体重指数与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因此肥胖者应限制能量摄入,对超重患者可在原每日摄入总能量的基础上减少10%~15%;每月减少体重0.5~1公斤,使体重逐渐降至理想体重范围;切忌减体重过快,容易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

  (2)低嘌呤饮食:膳食中若嘌呤摄入量过多,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正常人每天嘌呤摄入量为~毫克,痛风病人应长期限制膳食中嘌呤的摄入量,急性痛风患者应选用低嘌呤膳食,嘌呤量应严格控制在每日毫克以下,缓解期可适当放松,但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海鲜、豆类等)仍应禁忌。   (3)低蛋白饮食:痛风患者除需控制含嘌呤高的食物外,还应适当减少膳食中蛋白质摄入量,以每日每公斤体重0.8~1.0克为宜;蛋白质供应应以植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可选用牛奶、鸡蛋,因为它们既是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又含嘌呤较少;痛风患者不宜选用肉类、禽类和鱼类的内脏;此外,由于嘌呤易溶于汤中,各种肉汤嘌呤含量很高,需将瘦肉、禽类经煮沸后弃汤食用。

  (4)低盐低脂饮食:由于脂肪氧化产生能量约为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2倍,为降低体重,痛风患者应该限制脂肪的摄入量,有研究表明,脂肪有阻碍肾脏排泄尿酸的作用,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更应加以限制;一般脂肪摄入量建议控制在每日40~50克,应选用含脂肪少的鱼肉、兔肉、鸡脯肉、鸭胸肉等,选用植物油而不用动物油,并采用少油的烹调方法;由于痛风患者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和肾病,应限制钠盐摄入,用盐量2~5克/天为宜。

 (5)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是成碱性食物,在体内代谢后,产生偏碱性物质,可降低血液和尿液的酸度,并使尿液碱性化,增加尿酸在尿中的可溶性;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能促进组织内尿酸盐的溶解;痛风病人应多食用蔬菜、水果,西瓜和冬瓜不但属于碱性食物,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对痛风病人更为有利。

  (6)多饮水:多饮水有利于尿酸排出,预防尿酸肾结石,延缓肾脏进行性损害,因此,一般病人提倡每日饮水毫升以上(约8~10杯),为了防止夜间尿浓缩,还可在睡前适量饮水;但肾功能不全及心肺功能异常者需根据病情限制水的摄入量;饮水宜选用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果汁,浓茶水、咖啡、可可等饮料有兴奋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应避免饮用。

  (7)忌饮酒:酒精代谢使血乳酸升高,乳酸可竞争性抑制尿酸的排出;特别是啤酒本身即含有大量嘌呤,可使血尿酸浓度增高,故临床上常可见到一次性饮酒过量伴进食高嘌呤、高脂肪饮食后诱使痛风发作的典型病例。

  (8)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合理的烹调方法可以减少食物中嘌呤含量,如将肉类食物煮后弃汤再行烹调;采用蒸、煮、炖、烩、熬等方法可显著减少烹调用油量;辣椒、胡椒、花椒、芥末、生姜等调料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使痛风急性发作,应尽量避免食用。

痛风患者饮食的五大误区

尿酸由嘌呤代谢而来,正常人从饮食中摄取的嘌呤仅占20%左右,其余的嘌呤是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从食物摄取的嘌呤虽少,但极少被机体利用,大部分分解转化为尿酸,所以从饮食中获取的嘌呤对尿酸水平影响不容忽视。合理的饮食有利于痛风患者的康复,不合理的饮食则会使痛风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以下是痛风患者常见的几个饮食误区:误区一:不需要控制总能量的摄入有些患者认为痛风的饮食原则就是要尽量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对每日总能量的摄入没有特别要求。分析:这种认识不正确。体重指数是与高尿酸血症呈正相关的,因此对于肥胖或超重的痛风患者除了限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以外,更应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可在原每日摄入能量基础上减少10%~15%,每月体重减少0.5~1公斤左右,逐渐使体重降至理想范围。在此期间,切忌减体重过快,否则易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建议:对于肥胖或超重的痛风患者,每日膳食摄入总能量可按每公斤标准体重20~25千卡计算,适当减少蛋白质与脂肪的供能比例。

误区二:将动物性食物等同于高嘌呤食物有些患者认为动物性食物都是高嘌呤食物,因而在自己的食谱中对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敬而远之。分析:这种认识不正确。动物性食物是指鱼、肉、蛋、奶等一大类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此类食物中的不少食物确实含有大量嘌呤,如动物内脏、肉汤各种肉类以及大多数鱼类等,但是牛奶、蛋类却是低嘌呤食物,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痛风患者完全可以吃。建议:痛风患者应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尽量限制动物内脏、海鲜、鱼类、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对于牛奶、蛋类来说,痛风患者完全可以食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需注意蛋黄不要过量。此外,由于嘌呤易溶于汤中,各种肉汤嘌呤含量极高,病情较轻的痛风患者也不能喝肉汤,但可以将瘦肉经煮沸后弃汤限量食用。

误区三:将蔬菜等同于低嘌呤食物有些患者认为蔬菜嘌呤含量低,不会激发痛风,因而不需要特别限制。分析:这种认识不正确。蔬菜的嘌呤含量与动物肝脏、海鲜、肉汤等动物性食物相比,总体来说确实要低一些,但有些蔬菜并不属于低嘌呤食物。豆类及其制品、芦笋、香菇、紫菜、豆苗等嘌呤含量就比较高。因而,痛风患者将蔬菜等同于低嘌呤食物,坚持“宜素不宜荤”的说法是片面的。建议: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除限制嘌呤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外,也要尽量避免食用豆类、芦笋、香菇、紫菜等含嘌呤较高的蔬菜,缓解期减少进食次数和进食量即可。

误区四:啤酒、茶水、咖啡有利于尿酸的排出有些患者认为嘌呤易溶于水,多喝水、啤酒、茶水或咖啡等对尿酸患者有好处。分析: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嘌呤易溶于水,痛风患者多喝水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尿酸的排出,预防尿酸肾结石,延缓肾脏进行性损害。但多喝啤酒不好,因为酒精代谢可使血乳酸浓度升高,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使肾排泄尿酸降低;而且啤酒本身也含有嘌呤,使血尿酸浓度增高,容易诱发痛风。浓茶水、咖啡等饮料有兴奋自主神经的作用,也可能会诱使痛风急性发作,痛风患者应避免饮用。建议:痛风患者应多饮水,一般每天至少要达到毫升,伴肾结石者最好能达到0毫升,但肾功能不全或心肺功能异常者要根据病情限制水的摄入量。饮水宜选用白开水、矿泉水、果汁或淡茶水,啤酒、咖啡、浓茶水等应尽量少用。

误区五:急性期与缓解期的饮食原则一样分析:这种认识不正确。一般人正常膳食每日摄入嘌呤为~毫克,急性发作期嘌呤摄入量每天应控制在毫克以内,这对于尽快终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加强药物的疗效均是有利的。缓解期也应遵循低嘌呤的饮食原则,但可稍稍放宽限制。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一般将食物按嘌呤含量分为三类:第一类:含嘌呤较少,每克食物含嘌呤小于50毫克大米、糯米、米粉、小米、玉米、富强粉、鸡蛋、牛奶、南瓜、冬瓜、黄瓜、茄子、丝瓜、苦瓜、芥菜、白菜、萝卜、胡萝卜、番茄、莴苣、甘蓝、芹菜、卷心菜、山芋、土豆、洋葱、空心菜、木耳、海蜇皮、海参、海带、红枣、苹果、梨、桃、香蕉、葡萄第二类:含嘌呤较高,每克食物含嘌呤50~毫克麦片、麦麸、黑芝麻、红豆、绿豆、黑豆、菜花、茼蒿菜、枸杞、四季豆、韭菜、菠菜、蘑菇、芦笋、芸豆、豌豆、青豆、鸡肉、羊肉、火腿、猪肉、牛肉、扁豆第三类:含嘌呤高,每克食物含嘌呤~毫克动物内脏、脑、黄豆、浓肉汁、牡蛎、酵母粉、白带鱼、鲤鱼、鳕鱼、鲈鱼、鳝鱼、贝类、沙丁鱼、凤尾鱼、啤酒、紫菜、香菇、豆苗。建议:痛风患者在急性期,宜选用第一类含嘌呤较少的食物,以牛奶及其制品,蛋类、细粮、蔬菜、水果为主。在缓解期,可增加选择含嘌呤中等量的第二类食物,但应适量,如肉类每日不超过克,尤其不要在一餐进食过多,将肉煮沸弃汤食用会减少嘌呤的摄入。不论急性期或缓解期,均应避免含嘌呤高的第三类食物。

运动对于痛风患者的十大好处

1.运动有助于痛风患者减轻体重

痛风患者体重超标(超重或肥胖),既不利于降低体内的高血尿酸水平,也不利于控制合并的疾病如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等。因此,减肥是痛风患者的重要之举。运动无疑是最有效的减肥方法之一。

运动减肥需要与一定的节食相结合方可有效。因为,在运动进行大约5分钟时,首先是消耗糖原;运动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后,所消耗热量的五成,就由燃烧脂肪来供应。因此,运动持续越久会消耗掉越多的脂肪。如果不节食,即使运动持续1小时,只能把食物里的糖原和脂肪消耗掉,却消耗不掉人体内积存的脂肪,因而这样的减肥效果收效甚微。

只有坚持长期的和有规律的运动才是减轻体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运动有助于减肥,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痛风,同时对于改善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等都有帮助,痛风患者何乐而不为呢!

2.运动带来快乐

“我运动,我快乐”!编者在临床观察到,精神状态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如愤怒、郁闷、忧愁、烦恼和紧张等都是诱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顺利”,生活中不尽人意之事形影相随。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如何消除这些诱发因素呢?编者建议,除了“自我修养”在主观上控制个人情绪之外,还可以通过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方式去运动,在运动中使得紧张情绪得以放松,郁闷、愤怒和烦恼的情绪得以宣泄,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运动过后带来的是海阔天空的好心情。运动对于情绪上的舒缓和减压,以及运动在精神层面上带给人们的轻松和愉悦,以及运动在“疾病的精神疗法”中不可取代的作用,早已得到运动心理学家和医学疾病专家的肯定。

3.运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人们常说,“走跑运动,身体大扫除”。运动可以说是调节人体代谢机制的“天然药物”。人们常说的“运动汗为贵”,就是指通过“运动汗”,加速体内代谢的一部分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每次有氧运动都可以看作是进行一次身体的大扫除。中医讲究人体的“阴阳平衡”,运动的过程,其实就是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痛风本身就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造成的疾病。痛风患者通过运动,在调节和促进新陈代谢方面有着药物所不能达到的“神奇”功效。

4.运动可以缓解关节和肌肉的疼痛

运动对于关节和肌肉的疼痛具有一定的缓解功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运动员,在剧烈的运动比赛时突然受伤(如肌肉拉伤或跟腱撕裂甚至骨折),当时往往并没有感觉出太大的疼痛,甚至可以继续完成比赛。平时喜欢运动的痛风患者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关节或肌肉出现如本书“治疗篇”中所讲的疼痛程度评分在1分和2分时,通过运动,会明显感觉疼痛的缓解甚至消失。临床中有位喜欢运动的患者体会到,当关节出现隐痛时进行运动,先喝上一大杯蜂蜜加苹果醋水,运动后再及时补充水分,喝一些苏打类饮料,服用1~2片小苏打片(碳酸氢钠),尽可能多吃一些碱性食品,如牛奶、香蕉、葡萄和苏打饼干等;一番运动下来,隐痛通常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并可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

5.运动提高人们的体质,增加抗病能力

一般来讲,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群要比相对于缺乏运动锻炼的人群体质好的多,抵抗疾病的能力要强的多,感冒的次数要少的多。这是由于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运动时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了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体质,增强了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编者观察到,来中心就诊的痛风患者中,因伤风感冒引起痛风发作的实例是屡见不鲜的。显而易见,体质和抗病能力的提高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6.运动改善和提高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饮食和睡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痛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好坏,生活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运动在消耗能量的同时,要燃烧体内多余的脂肪,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同时改善睡眠质量和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经常坚持运动锻炼的人,几乎个个都吃得饱,睡得香,精力旺。正如俗话说:“身体倍棒,吃饭倍香”。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往往显得年轻而富有活力;相比之下,不经常参加运动的同龄人,精神面貌差异很大。

7.经常参加运动的人乐观、豁达和坚强

运动心理学家指出,从精神层面上讲,运动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通过运动锻炼,可以显著提高运动者在通常情况下的乐观、豁达、毅力和坚强度的“指数”。这对于痛风患者增强战胜痛风的毅力和信心是十分有益的。医生建议痛风患者,时常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有利于痛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另外,痛风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要注意忌口。“忌口”这项“任务”几乎要伴随痛风患者的终生。这项任务既“困难”又不“困难”,关键是需要毅力,而且是需要“坚强”的毅力。许多痛风患者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坚强的毅力而功亏一篑,从而导致血尿酸水平的陡然上升,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急性发作。如此看来,也许唯有运动才会让痛风患者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有毅力!

8.运动是患者配合医生诊治的最佳手段

医生通常都会要求痛风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进行一些适宜的运动,这对于配合药物治疗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有助于患者在痛风缓解期,以药物的最低维持量使的血尿酸控制在理想水平。

运动时由于血液流动的加快,使得身体的体温升高,汗毛孔扩张,汗液大量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也会随着排出的汗液而排出体外,血液中的少部分尿酸同样也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因此也有“排汗就是排酸”之说。如果说体内的尿酸排泄主要通过两条渠道──小便和大便,那么“运动汗”为人体的尿酸排出开辟了第三条非主渠道。运动时如果患者注意比平常补充更多的水分,在排汗的同时也保证尿液的排泄量,双管齐下,更有利于体内尿酸的排泄。

9.运动使身体关节保持润滑和灵活

相比不参加运动的人,平常喜欢运动的人的关节更灵活而不容易受到损伤。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关节部位的损伤会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如果患者能经常进行运动,可以保持关节及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肉的润滑及良好的弹性和灵活性,平时就不太容易受到损伤。因此,编者建议,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痛风患者应当经常保持运动,以保证身体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避免关节受到损伤,不给痛风留有急性发作的诱因。

10.运动可以增强骨密度防治骨质疏松

痛风患者若同时伴有骨质疏松症,是很危险的。由于尿酸盐对关节的长期侵害,伴有骨质疏松症的痛风患者更容易发生骨折。如果患者经常性的进行运动锻炼,尤其是室外运动,既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同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又增加了体内钙质的合成,在提高心肺功能同时,也增强了人体的骨密度,可以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痛风病十大认识误区

痛风既是一古老的疾病,也是一现代流行病。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在医学文献中就有记载,说其是现代流行病是因为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已由过去仅出现于“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少见病,变成平民百姓的常见病。这一新生常见病的突然出现,令许多人措手不及,其中包括部分医务工作者。由于医患双方对该病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致使许多有关痛风的错误概念广为流传,严重影响了该病的愈后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导致关节畸形、骨折、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为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在广大痛风患者及医务工作者中正本清源,普及痛风病正确理念。为此我们从痛风患者常见的众多认识误区中选择了十个最有代表性和杀伤力的误区进行分析和纠正,让广大痛风患者远离误区、远离痛风,最终战胜痛风。

误区一:只要关节不痛,血尿酸水平再高也不用管它

该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因为:

(1)高尿酸血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并由急性转化为慢性。

(2)血尿酸在关节周围、关节滑膜、骨髓内广泛沉积将导致关节畸形,造成虫噬样、斧凿样骨缺损,甚至骨折。

(3)血尿酸在软组织内沉积所形成的痛风石不仅影响人体外形的美观,而且还影响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日常活动。一般认为血尿酸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痛风石的发生率越高,影响越严重。

(4)血尿酸在肾脏中大量淤积,既可导致急性梗阻性肾病而引起急性肾衰(急性尿毒症),也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5)动物实验和人体研究的结果均显示,长期高尿酸血症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等现代流行病的发生和发展。

专家建议:只要血尿酸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医院咨询问诊,只要血尿酸水平超过umol/L就必须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开始考虑药物治疗。

误区二:治疗痛风的药物,对于肝肾毒性大,能不吃,就尽量不吃

目前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包括下列三类:

(1)镇痛药物: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

(2)降尿酸类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别嘌呤醇、苯溴吗隆等;

(3)碱性药物:常用的有小苏打、苏打水、苏氏合剂等。患者和家属一般可接受小苏打等药物治疗,但因惧怕药物的副作用,拒绝使用镇痛和降尿酸药物。让我们先看看镇痛和降尿酸药物在痛风治疗过程中发挥什么样作用,不用这类药物会导致什么后果,然后再来谈该不该用药的问题。

痛风发作时,由于疼痛剧烈,大多数患者难以忍受,因此镇痛是患者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镇痛药物除了能迅速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外,尚具有局部消炎作用,通过消炎减轻疼痛部位的水肿,阻止炎症对局部关节、组织和骨骼的损害。因此痛风急性期必需使用镇痛药物,否则,易导致关节局部的损伤,使痛风由急性转为慢性。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药,其镇痛和消炎效果均佳,但其达到镇痛效果所需剂量与中毒量非常相近,其副作用在临床上大部分病人表现为腹痛、腹泻,少部分病人出现肝、肾损害、骨髓抑制,但停药后肝肾功能和骨髓抑制均能恢复正常。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近年来在镇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有些新型药物镇痛效果可与秋水仙碱媲美,如安康信(依托考昔),甚至已超过了秋水仙碱。由于其镇痛机制与秋水仙碱不同,因此与秋水仙碱合用在临床上往往能产生奇效,副作用明显减少。目前正逐步替代痛风急性期单用秋水仙碱治疗这一传统治疗方案。该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心肌缺血者慎用,肝肾毒性不大,轻度肝肾功能异常,停药后多能自动恢复正常。

痛风缓解期的治疗主要是降尿酸治疗。通过治疗使血尿酸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即可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也可预防或延缓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缓解期降尿酸治疗对痛风患者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主要有两类,其一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呤醇,另一类为促进肾脏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为苯溴吗隆。这两类药物降尿酸的作用都较强,对肝肾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停药或应用保肝、保肾的药物后,肝肾功能一般能恢复正常。

在考虑是否需要服用治疗痛风的药物时,应全面权衡用药的利与弊,不能片面强调药物的副作用,而忽略了疾病本身对肌体的损害。与炎症和高尿酸血症对肌体的损伤相比,药物的副作用可说是“小巫见大巫”。因为肌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特别是肝脏和肾脏,药物对肝肾的损伤,肌体可以得到自我修复。但长期高尿酸血症对肾脏、肝脏、心脏等肌体内脏器官所产生的持续慢性损伤却是不可逆转的,也是难以修复的,而且最终会导致尿毒症、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后果。因此,除非患者存在用药禁忌,否则,一般痛风患者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应考虑药物治疗。

误区三:运动能减肥,也能降低尿酸

“生命在于运动”,对大多数人而言,的确如此。因为运动使人快乐,运动使人健康。但是,对于痛风病患者而言,不恰当的或不适宜的运动都会诱发和加重痛风。这是因为①运动后,大汗淋漓使血液浓缩,尿量减少,而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②汗液中虽然含有少量的尿酸,但水和钠是汗液中的主要成分,因此出汗越多,尿量越少,血尿酸水平越高;③运动后体内乳酸产生增加,乳酸抑制肾脏尿酸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④运动中受累、受伤、受寒时有发生,而这些又是痛风发作的常见诱因,尤其是关节部位的劳损和受伤更易诱发痛风。因此痛风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以保证充足的尿量,使得尿酸能够顺利的从肾脏排出。此外在选择运动方式时,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开关节容易受累、受伤的运动形式,尽可能的保护好关节。尽量选择一些中低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并根据自身的体能情况,掌控好运动时间。

误区四:痛风是吃出来的病,通过单纯的饮食控制,完全可以控制痛风,无需药治疗

许多痛风患者都有这样的体验,推杯换盏,山珍海味之后,大脚趾或脚背、或踝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红肿,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痛风。以后只要喝酒、吃肉或吃海鲜,就会发作,据此大多数患者想当然的认为,痛风是吃出来的病,因此通过单纯的饮食控制——忌口,完全可以把痛风控制住,不必用药治疗。这显然是错误的观点:

(1)如果大吃大喝就会得痛风,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不喝酒、不吃海鲜也得痛风?有的人大量饮酒、随意吃海鲜也不得痛风?

(2)个体是否得痛风,主要与体内是否存在着痛风易感基因有关。众所周知,种子、土壤和水分是长出庄稼的三要素,其中种子占主导地位。因为土壤再肥沃,水分再充足,如果没有种子,也长不出庄稼。痛风易感基因就好比潜伏在患者体内的痛风种子,而喝酒、吃海鲜等富含高嘌呤食物如同给痛风种子施肥、浇水,在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供给下,痛风种子自然就会很快生根发芽。

(3)有的人体内没有痛风种子(易感基因),因此喝再多的酒、吃再多的海鲜,也不会长出痛风庄稼。有的人体内存在多粒痛风种子,喝一点酒,吃一点海鲜,甚至不喝酒、不吃海鲜照样得痛风。

(4)除上述原因外,痛风发作与否,尚与血尿酸水平有关,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血尿酸水平越高,痛风发作越频繁,反之亦然。因此只要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痛风发作次数就会明显减少,甚至不发作。但如何才能将血尿酸长期控制在正常水平,确实需要好好的讨论一番。首先从人体内尿酸的来源看,80%的尿酸来源于体内自身合成,只有20%来源于食物供给。大部分痛风患者由于尿酸自身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在进食前,血尿酸已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空腹血尿酸水平),进食后,由于外源性尿酸的加入,使原已升高的尿酸进一步升高,触发痛风阈值,导致痛风发作。因此,基础血尿酸水平的的升高,而非外源性食物产生的尿酸升高是导致痛风频发的主要原因。长期饮食控制,只能减少外源性尿酸的产生,不能降低基础血尿酸水平。要降低基础血尿酸水平必需应用药物治疗。

(5)饮食控制,短期易,长期难。因为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在罹患痛风后,长期面对美酒佳肴、山珍海味而无动于衷。“忌口”对于痛风病患者来说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有些患者很无奈,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些患者很无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此长期甚至终生饮食控制(忌口),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专家建议:痛风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血尿酸水平,遵循医嘱,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饮食控制。只有这样才能既控制了血尿酸水平,有效防止痛风的发作,又能保证健康所需的营养合理摄入。

误区五: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痛风发作较从前频繁,说明病情加重,治疗方法不对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确实遇到过患者描述的这种情况,即在治疗过程中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但痛风发作却越来越频繁。但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如患者所言的“病情加重,治疗方法不对”;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这是患者病情趋于好转的标志,是“矫枉过正”效应。

(1)出现这种现象的患者,多为慢性痛风患者。CT和磁共振检查或关节镜检查可以发现,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关节周围软组织和关节滑膜表面有大量尿酸盐沉积;

(2)有关资料显示沉积于软组织和关节滑膜表面的尿酸盐晶体,与软组织周围的组织液和关节腔内滑液中的尿酸时刻处于交换状态,血尿酸水平的骤然下降,使组织液和滑液中尿酸突然降低,可导致附着在关节滑膜或软组织中的尿酸盐晶体脱落,脱落的尿酸盐晶体一旦被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则可引起痛风发作。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转移性痛风”也叫“二次痛风”。

(3)临床工作中发现,二次痛风具备下列临床特点:①多在血尿酸水平骤然下降时出现;②痛风发作次数明显增加,但疼痛程度较从前明显减轻;③发作呈递减趋势;④小剂量秋水仙碱即可预防或控制二次痛风的发作;⑤随着发作次数的减少,关节红肿程度明显减轻,关节腔内尿酸盐晶体的数量明显减少。看来患者为此产生的种种疑虑,其实是“杞人忧天”,大可不必。

二次痛风虽然会导致“一时之痛”,但从长远的治疗效果看,有利于关节周围及关节腔内尿酸盐晶体的清除,有利于受累关节的修复。也就是说,痛风患者在医生专家的诊疗下,“矫枉过正”的行为恰恰是为了“长治久安”。

误区六:血尿酸降到正常,不需继续服用降尿酸药物,只要注意控制饮食就行了

来痛风病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有些患者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但结果如何呢?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甚至加重,尿酸又升上去了。这是因为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减少和体内尿酸的合成增加是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中90%的患者是因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减少所致,只有不到10%的患者因尿酸合成增加引起。而且每日新合成的尿酸中80%来自体内的新陈代谢,只有20%来自食物。②饮食控制只能减少体内尿酸合成的原料,使尿酸合成减少,但不能改善肾脏对于尿酸的排泄,而肾脏对尿酸排泄减少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③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尿酸药物主要有两类,其一为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呤醇;其二为促进肾脏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吗隆。这两类药物均有较好的降尿酸能力,均能通过作用于尿酸合成过程中或尿酸从肾脏排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发挥作用;换言之,这两类药物均通过与其药物靶点结合,调节尿酸的代谢和排泄;停止服药后,由于无药物与靶点结合,尿酸代谢和排泄将逐渐恢复原态。因此尿酸降至正常后,停止服药,尿酸水平会逐渐升高。

误区七:一旦得了痛风,终生与酒肉无缘,只能靠吃糠咽菜度日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能控制,但不能根治。因此饮食和运动是痛风患者需要时刻注意的两个关键问题。但并不等于说终生与酒肉无缘,只能靠吃糠咽菜艰难度日。

(1)急性期痛风患者应严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尽可能的远离酒肉场合。因为在此阶段,机体处于易损期,尿酸极易形成结晶并在体内沉积。高嘌呤食物的大量摄入,会引起体内尿酸骤然升高,大量尿酸盐在关节腔内沉积,会进一步加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起到“雪上加霜”的效应,造成痛风性关节炎由急性转为慢性。

(2)缓解期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会有所升高,但机体对尿酸的耐受能力也有所增强,此时治疗的重点是尽可能将血尿酸控制在平均值以内,即男性血尿酸水平应小于umol/L,女性应小于umol/L。如果血尿酸能够维持在该水平,则患者饮食控制可适当放宽,可选择虾、螃蟹、乌贼等中等嘌呤含量的海产品及牛肉、羊肉、猪肉等肉食品,只是不能多吃。

(3)如果患者痛风性关节炎长期迁延不愈,更应严格将血尿酸控制在上述范围,并遵循上述饮食原则。

误区八:痛风合并高血压时,只要所选择的降压药物降压效果好就行有关资料显示,痛风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达50%-60%。由于很多降压药会影响尿酸生成和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甚至诱发或加重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因此伴有高血压的痛风患者在降压药的选择上尤其要格外小心。只考虑降压效果而忽略降压药物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影响,结果只能是顾此失彼,后患无穷。下面就讲述不同种类的降压药对痛风和血尿酸的影响,以引起患者的重视和注意:

(1)利尿剂:利尿剂多通过增加尿量排泄,降低血容量从而达到降压的效果。其中速效类利尿剂如速尿和利尿酸,中效类利尿剂如双氯噻嗪,低效类利尿剂如氨苯喋啶及复方利尿剂如吲达帕胺片等,均具有升高血尿酸、增加肾脏尿酸盐沉积,促进痛风性肾病发生、发展等不良作用。所以痛风病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尽量不用或严禁久用这些利尿药物。

(2)钙拮抗剂:钙拮抗药种类很多,不同的钙拮抗剂对血尿酸的影响也不一样。其中硝苯地平(心痛定、伲福达)、尼卡地平(硝苯苄啶)等长期服用可使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尼群地平(硝苯乙吡啶)、尼索地平(硝苯异丙啶)等对血尿酸影响稍小;左氨氯地平(施慧达)对血尿酸几乎无影响。氨氯地平(络活喜)兼有降尿酸的作用。因此痛风伴有高血压和心绞痛患者,应优先考虑选用氨氯地平(络活喜)。

(3)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中有些阻碍尿酸排泄,升高血尿酸作用较明显,如普萘洛尔、纳多洛尔等;有些药物对尿酸影响极小,如美托洛尔、倍他洛尔等,一般不会使血尿酸升高。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多数学者认为,这类药有扩张外周和内脏血管,降低外周及内脏血管阻力的作用,有明显的增加肾血流量,促进尿酸排泄作用,是治疗高血压伴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的良药。若同时合并充血性心衰者,此类药是最佳选择。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此类药仅扩张肾动脉的一部分,用药后肾总血流量反而减少,使尿酸排出减少,会诱发或加重痛风。但是目前还没有该类药物能减少尿酸排泄的充分证据。这类药物临床上常用的有:洛汀新、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不但具有良好的降压、防治心肌增厚、改善心衰的作用,还有增加肾脏血流量,加速尿液、尿酸和尿钠的排出作用。降压作用平稳持久,对血糖、血脂无明显影响,对心、肾、脑等器官均有保护作用。因此对于高血压伴痛风或兼有心衰者,疗效尤佳。代表药有氯沙坦、缬沙坦等;但此类药物中的替米沙坦有升高尿酸的不良作用,因此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好不用。该类药物中,目前已经证实既具有降压药效果又具有降尿酸作用的药物为氯沙坦。

误区九: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打几天吊瓶就好了

血尿酸水平骤然升高引起的尿酸盐晶体在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的形成,或血尿酸水平骤然下降引起的沉积在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内的尿酸盐晶体的突然脱落,均可激活体内的细胞免疫系统,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在此过程中,并无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参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所有抗生素除抑菌、杀菌外,并无调节自身细胞免疫的功能,因此,所有抗生素对痛风均无治疗作用。相反抗生素的副作用却难以避免。更有甚者,像青霉素、链霉素、抗结核等药物,不但对缓解痛风症状毫无帮助,反而通过抑制肾脏尿酸排泄,升高血尿酸,加重痛风病情。因此痛风发作时,除非经过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判断确实合并了感染,否则尽量不要使用抗生素。

但临床上,确有痛风患者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使用抗生素输液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这又作如何解释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编者认为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自限性:有关资料显示,痛风初次发病时,90%以上的患者即使不用任何药物,疼痛持续3-7天可自行缓解。该现象称之为“痛风的自愈”现象。初次发作的痛风患者输液治疗3-7天,疼痛明显缓解,可能与自然病程重叠有关,而非抗生素之力。此外,“心理暗示”在其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2)有些患者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每次输液治疗,疼痛均能缓解,这又该作何解释呢?可以肯定的说,这类患者所输液体中,除了抗生素以外,肯定还含有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而糖皮质激素能缓解痛风的疼痛早已被证实。众所周知,糖皮质激素有明显的副作用,如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向心性肥胖等,因此,除非秋水仙碱不能用,一般消炎镇痛药物无效,否则一般不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误区十:秋水仙碱副作用大,痛风急性发作时,口服几片苏打片和别嘌呤醇就行

(1)秋水仙碱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传统药物,也是特效药物。但由于传统的服药方法,虽有明显的镇痛和消炎效果,但同时也有明显的腹泻、腹痛、骨髓抑制、肝肾损害等副作用。大多数痛风患者都知道痛风发作时,服用秋水仙碱有特效,但由于害怕秋水仙碱的副作用,特别是对于肝肾的副作用,使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宁肯忍受痛风之痛,也不愿接受秋水仙碱治疗,致使炎症不能及时控制,痛风由急性转为慢性。

(2)众多资料显示秋水仙碱的副作用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编者临床应用过程中也发现,每日秋水仙碱用量超过3mg(6片),一半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腹泻,超过4mg(8片),几乎所有患者均会出现腹痛、腹泻等副作用。但如果把秋水仙碱的量控制在1.5mg(3片)以内,副作用出现率明显降低。因此痛风发作时,拒绝秋水仙碱治疗是不明智的。但在应用时应尽量将剂量控制在每日1.5mg(3片)以内,再辅以其它的消炎镇痛药物如依托考昔,同样会取得单用秋水仙碱的效果,且副作用明显减少。

(3)尿酸在组织和关节中沉积是痛风性关节炎的始动因素,因此,抑制尿酸盐的沉积是预防和治疗痛风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关键所在。有关资料显示,尿酸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形成针样晶体在组织中沉积;在碱性环境中,尿酸溶解度升高,一方面不容易形成晶体沉积下来,另一方面,已形成的晶体可以溶解,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痛风急性期期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患者,特别是血尿酸水平超过umol/L的患者,均应使用碱性药物,以缓解痛风症状,促进尿酸从肾脏排出。

(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处于痛风急性期期间,主要以镇痛为主,不能使用降尿酸药物(别嘌呤醇等)。因为急性期机体排泄尿酸的能力已经发挥到极致,使用降尿酸药物一方面疗效差,更重要的是机体易受伤害。

哪些人容易得痛风?

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斯在分析了痛风发生的人群后,提出了三句名言:太监不会得痛风;女人更年期后才会得痛风;年轻男子除非荒淫无度才得痛风。迄今为止,前二句名言仍认为是正确的,唯第三句话则带有片面性,因为已发现青少年可患痛风,某些青少年由于体内先天性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酸转移酶而导致尿酸生成增多而患痛风,这在临床上称之为雷-奈综合征。发生痛风的人通常是生活富裕,体态肥胖,事业有成,应酬较多的40~60岁男性,这些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行经期的妇女几乎不得痛风,这是因为女性雌激素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某些服用利尿剂的妇女绝经期后有可能得痛风。尼姑、和尚由于素食则很少得痛风。对于常以美酒佳肴充饥、纵欲过度的青年男士应警惕痛风的发生,一旦突发足趾关节医院检查血尿酸,并请风湿专科医师诊治,以免误诊误治。

怎样预防痛风?

痛风是嘌呤代谢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的疾病,造成这些障碍的原因有原发性、继发性。其中有酶及代谢缺陷,属于先天性,也有因肾病、血液病或药物等因素所造成的。但绝大部分痛风发作原因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尿酸过多或排泄减少是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解除这一致病原因还有许多未知数。这也就是为什么至今对大多数痛风病人不能根治的原因。有人问痛风能不能用免疫方法?至今为止,还未有用免疫疗法。控制体重,避免劳累,少食或不食含高嘌呤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使尿液保持碱性,服用降尿酸的药物等等均是预防发作的措施,但这些也只是“对症性”的预防,尚不是“根本性”的预防。每天服用1~2片秋水仙碱,虽然能减少痛风发作,但体内和体外试验发现,秋水仙碱对快速生长的细胞有抑制作用。例如对胃肠道上皮细胞、毛发细胞的影响,会造成胃肠不适和脱发,因此也不宜长期应用。运动对预防痛风是否有帮助,应从两方面看,适当的运动对促进新陈代谢、恢复关节功能有帮助,但是剧烈的运动使肌细胞分解释放核酸物质,使血尿酸增高,反会诱发痛风发作。还有人提出针灸可预防和治疗痛风,我们认为针灸对已有的痛风关节炎或许有止痛效果,但能否预防痛风发作尚没有确切的证据。预防痛风最好的措施是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戒忌烟酒,心情舒畅,适当锻炼,定期复查,合理用药。

喜欢此文章记得转发、点赞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xkr.com/wadzz/1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