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压力大可引起心肌缺血

精神压力大可引起心肌缺血 心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近年来,国外的很多医学研究都表明,心血管疾病可能造成抑郁和焦虑症,而抑郁和焦虑症也可以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恢复有显著影响。重度抑郁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有关。

精神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精神压力可导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即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这种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尽管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目前研究可以确定,就诊急诊科的胸痛患者超过50%是非心源性的,其中16%~25%是惊恐发作。惊恐发作患者常主诉胸痛,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惊恐患者中,约有38%主诉胸痛,易被心脏科医师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国外研究发现,超过60%反复主诉心悸的患者均表现出焦虑症,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焦虑的发生率高,躯体化症状显著,经动态心电图监测,除窦性心动过速外,未发现其他心律失常和缺血改变。

治疗不能忽视心理因素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酗酒、肥胖等越来越重视,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却被医师和患者忽视。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渐渐认识到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有效地防治冠心病,而消除患者心理压力、改变行为方式、改善社会支持对冠心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采用心身和谐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目前冠心病防治的公认准则。因此,人民开始注重在医疗过程中向患者提供身心兼顾的全面服务,解决心血管患者的精神心理创伤。双心诊疗模式的提出,就是要求在重大心血管疾病诊治过程中,心血管专业医师与精神、心理医师一起联合起来共同解决患者存在的躯体疾病和精神、心理痛苦。

如何从心理方面防治

精神压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以及病态心理。应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研究对象预防和缓解精神压力以及纠正和治疗病态的心理,必要时建议患者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和治疗。健康教育应从人群的社会环境、躯体状态、心理因素同时着手,了解导致其心理紧张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调节,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使之保持乐观的心态,缓解精神紧张。指导患者加强自我修养,训练自我控制能力,保持乐观情绪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个人爱好;保持心理平衡以达到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华康医院是城镇职工、居民、医院,市级医院三类收费标准,起付低、报销高(职工92%-94%),新农合按国家标准。

医院

预约咨询

院址:城区桃南中路22号(西河滩)

觉得本文不错,请在页尾点赞哦~









































白癜风好治疗吗
治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oxkr.com/wadwh/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