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肌缺血 > 心肌缺血预防 > ldquo冬病夏治rdquo的大 >
ldquo冬病夏治rdquo的大
大暑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雨水最多的时节,高温闷热,且多雷阵雨,暑湿之邪乘虚而入,伤津耗气,使肌体出现苦夏、中暑等症。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日光中紫外线的含里较高,尤其是中午日光直射,且室外气温高达40℃以上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室外。若必须外出,需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戴太阳镜,并适当用防晒霜,以免晒伤和中暑。大暑还是农事耕作最为繁忙的时节,防暑降温成为这一节气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大暑天气,合理饮食,注重饮食的营养作用,从而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天气炎热,要注意养心,切忌情绪不定,动怒无常。
调整精神情绪,切勿“大动肝火”
中医认为,人体与外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具体地说就是气候变化会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绪的变化,那么人体的精神心理、心态情绪就要随着自然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大暑时节,肌体积热过多,人们易动“肝火”,出现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情绪中暑”表现。现代医学生理学也认为,高温的气候会影响人体下血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的激素分泌,于是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症状,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而对于老年体弱者,类似的情绪障碍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碎死。因此,大暑时节人们要注意防止“情绪中暑”的产生。
保持平和心态,防治慢性疾病
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说的是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尽量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在酷暑之时,就应该保持不急不缓、心平气和的状态,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心静了,“气”自然就会“和”,而“气”“和”了,肌体就能释放足够的能量,使身心舒展放松,心也就自然平静了。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患者在夏季养生中更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前面我们提到,酷暑之时人们容易受到暑湿的侵扰,出现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等不适,以及苦夏、中暑等疾病。因此,我们要根据大暑时节的特点,做好养生保健工作,远离不适和疾病,平安度过大暑。
良好心境要保持
炎热大暑,人体热量不断积累,生活中如果不能调整好心态,就容易引发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为此,大暑养生首先得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静自然凉,凡事都应以平常心态去面对,选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发泄,切勿大喜大怒。
日常起居调整好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的睡眠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出现入睡困难、失眠等睡眠障碍,继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为此,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最好能睡个午觉,以保持精力充沛,增强免疫力。酷热夏季,人体出汗较多,体内水分流失较快,使人们容易出现口渴、困乏等不适。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因此每天应多喝水,以补充肌体所需水分。
防暑措施要做好
大暑时节湿热交蒸,高温高湿使人体汗液不易蒸发,或是高温造成汗液排出过多,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则易发生中暑。那么在酷暑之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防止中暑呢?首先,每天应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那时身体己经处于缺水状态了。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要备在身边。其次,夏日出门别忘了带上防晒用具,如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等,以避免受到毒辣的日光照晒。而老人、小孩以及体质较弱的人,应尽量减少出门。大暑天气,酷暑多雨,所以暑湿之气比较容易乘虚而入、因为暑气很盛,心气比较容易亏耗,特别是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以及从率户外劳动的人一定要谨防中告。当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里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就可能是中暑的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中暑者抬到通风阴凉处休息。最好同时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专家提醒,预防中暑应科学选择有效的防暑降温方法。 主动饮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当人自觉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一定要定时补充水分,当出汗较多时可补充一些盐水,以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睡眠充足。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因为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保持充足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 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 饮食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少吃冷饮。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不能用啤酒和饮料解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